20世紀90年代,一家世界五百強的日本企業突然提出要在我國的一個小縣城進行投資,可在投資前,這家公司卻提出了一個條件,隨后遭到了縣政府的嚴詞拒絕,一個幾億的項目被拒之門外。可當地居民非但沒有惋惜,反而拍手稱快。
至今為止,這個縣城的人民依然堅持一個原則:不給日本人提供住宿,不給日本人提供任何食物。這個縣城就是云南騰沖。而騰沖人民對日本人的憤恨還要從1944年的那場血戰說起。
在騰沖的古城郊外,有一座“國殤墓園”,在墓園旁邊有4個跪著的日軍雕像,他們已經在此跪了70多年。每年的清明節、國慶節以及建軍節等節日,總有人會對著這4個雕像拳打腳踢。日本曾多次請求我國將這4個雕像拆除,可我國每次都是相同的回復:要想拆除,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1944年的那場血戰發生了什么?這4個雕像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我國給日本提出的三個條件又是什么?日本為何始終不肯同意?今天所長就帶大家一起回顧1994年的那場“騰沖國殤”之戰。
戰爭意味著犧牲,可跟死亡相比,更可怕的則是被外敵奴役。自古以來,勇敢的中國人民從不畏懼任何強敵,只要國家需要,每一位中國人民都能成為阻擋敵軍侵入的銅墻鐵壁。
1941年12月23日,為了抵抗日軍,為了保護我國唯一的對外通道——滇緬公路,我國10余萬將士組建中國遠征軍,開赴中緬邊界對日作戰。經過4個月的戰斗,遠征軍經歷了不計其數的戰役,面對慘烈的犧牲,遠征軍始終沒讓日軍侵入我國領土半步,可駐緬英軍的一個突然舉動,不僅讓我國遠征軍措手不及,更是導致云南多地失守。
1942年4月中旬,駐緬英軍無力抵抗,開始往印度撤退,我國遠征軍在毫無準備下遭到日軍團團包圍,部隊損失慘重。5月10日,日軍趁我國遠征軍無力反擊之際,不費一槍一彈便占領了騰沖。為了更好地防御,日軍占領騰沖之后在城外建立了無數的據點,又在城里修建了大量的炮樓堡壘。
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調整完畢,騰沖反攻戰正式打響,城外,遠征軍浴血奮戰,城內,騰沖人民開始自救,不僅搶運物資、救助難民,還成立了抗日訓練班,在城內向日軍發起多次小型攻擊。
經歷了127天,騰沖城終于被遠征軍奪回,騰沖也成了我國抗日以來收復的第一個日軍駐守的縣城,可是這次勝利,卻讓遠征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騰沖戰役中最為慘烈的就是城中巷戰,城內的街巷密集,遠征軍的每一次進攻都死傷無數,后來有幸存的老兵回憶道:“當時城里到處都是燒焦的尸體、彈殼以及冒著煙的房屋。整座城里幾乎上沒有一處完整的房子。”巷戰持續了1個多月的時間,城里尸體隨處可見,有人胸前中彈,有人背后中刀,騰沖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淌滿了鮮血。
經過4個月的戰斗,我軍共殲滅日軍60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從殲敵數量以及繳獲裝備來看,這是一次很大的勝利,可殊不知,為了奪回騰沖城,遠征軍傷亡將士多達18000余人。
因為戰斗過于激烈,很多烈士都已面目全非,他們沒有姓名,沒有標志,直到現在,還有三分之二的烈士無法辨認身份,遺骸仍然無法魂歸故里。
戰役結束之后,打掃戰場成了一個大工程,面對近萬名遠征軍烈士,騰沖人民心中是既悲傷又感激,都希望能夠將這些烈士們好好安葬。
曾任云貴監察使的李根源提議,在騰沖修建一座烈士陵園,將這些烈士們安葬在那里。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時任昆明陸軍司令衛立煌的批準,霍揆彰選址后立即開始修建,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全部建成。
書法大家于右任親自書寫“忠烈祠”三個大字,就連蔣介石還曾為這座陵園寫下“河岳英靈”的匾額。9168名烈士被埋葬于此,這座陵園也成了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
英雄烈士們都有了安息之處,可被殲滅的6000多名日軍尸體又該如何處理?看著這些侵略者,騰沖人民無不恨得咬牙切齒,若將他們埋葬,不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而且也沒人樂意去干這種事。
可如果將尸體置之不理,任他們腐爛,那很可能會在城內滋生瘟疫,所以必須進行掩埋,但是要選擇合適的掩埋方式,不僅要讓百姓能接受,更要讓大家解恨。這時,李根源的一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李根源建議,在國殤墓園的一側,建立一座日軍塚,將這群日軍的雙手放在背后綁起來,然后以下跪的姿勢埋掉,而且他們下跪的方向要朝著國殤墓園,讓這群侵華日軍永遠向遠征軍烈士下跪贖罪。為了告慰烈士們的亡靈,李根源還專門在日軍塚前面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倭塚”二字。
可當日軍塚建成之后,卻引起了很多中日人民的不滿。很多國人認為,日軍的侵略行為簡直禽獸不如,他們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更是毫無人性,這種人根本沒資格跟遠征軍的烈士們葬在同一塊土地上,應該將他們的尸體扔進山里喂狼。
而日本人則覺得日軍塚是對他們整個國家的侮辱,甚至還多次給我國政府施壓,讓騰沖政府進行整改。可當時我國人民對日本人已恨之入骨,日本人的請求更是徹底激怒了騰沖人民,為了表達恨意,騰沖人民又做出了一個更加解氣的舉動。
提起贖罪,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秦檜等人的跪像,讓他們永世懺悔贖罪。而為了表達對遠征軍的敬仰以及對侵華日軍的憤恨,騰沖人民也在國殤墓園前修建了4個跪姿雕像,這四人便是當初騰沖戰役中的日軍高級指揮官,為首的則是當時的最高將領藏重康美。
國殤墓園內,埋葬著近萬名遠征軍的忠骨,他們中甚至有人只有十幾歲,而這些烈士之所以犧牲,全都因為日軍的侵略,因此以藏重康美為首的日軍,有義務為他當年犯下的罪行永遠下跪贖罪。
在得知日軍的四個跪像之后,日本人民發起了強烈的抗議,日本政府隨后向我國提出三個請求:
第一、撤掉騰沖國殤墓園內的“倭塚”;
第二、將所有日軍將領的遺體全部歸還給日本;
第三、撤去國殤墓園前方的4個日軍跪像。
為此,日方還專門派了代表團前來我國進行商談。
在談判桌上,日方一直在強調我國國殤墓園在處理日軍將士尸體時的不當行為,但是卻始終沒有就當初的侵華行為進行道歉。
面對日方的強詞奪理,我方代表強壓怒意說道:“要想讓我們滿足你們的三個請求也并非不可以,但是你們需要先滿足我們的三個條件。”日本代表以為我國開始妥協,可當他聽到我方開出的三個條件后,卻被氣得渾身發抖。
我國提出的第一個條件是、日本立即將境內的“靖國神社”拆掉,并且停止一切供奉戰犯的行為。這座寺廟可以說是日本的罪惡之源,里邊供奉的大多是侵華戰爭中戰死的日本軍人。這座神社的存在意味著日本從沒有覺得侵華戰爭是錯誤,而那些戰死在戰場侵華日軍非但沒有讓他們感到罪孽,反而成了他們的信仰。像藏重康美在中國如此作惡多端,可他戰死后卻被日本追封為少將。或許在日本人看來,跪倒在國殤墓園前的4位日本軍官非但沒有錯,反而是值得他們頂禮膜拜的“民族英雄”。所以將靖國神社拆除,是我國最重要的條件。
我國提出的第二個條件是、必須按照歷史事實修訂日本的教學用書。一直以來,日本都從未正視過侵華的那段歷史,甚至在教科書上也很少提及。為了讓日本人對中國保持仇恨,日本的教科書非但沒有如實描述日軍侵華期間所犯的罪行,反而大肆宣揚日軍在中國的犧牲。
20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教科書上從未出現過“南京大屠殺”,直到后來迫于國際壓力才加上,可描述時卻這樣寫到:“12月占領南京。由于日軍行動,民眾死傷多數。”整整30萬人被屠殺,可卻被日本教科書如此一筆帶過。
日本在教科書中最常提起的一句話就是“中日戰爭是日本被迫應戰!”甚至還恬不知恥地強調:“日本從沒有占領中國領土的想法,只不過是為了和中國人一起建設統一光明的中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正是教科書的洗腦,導致日本青少年對真實的歷史認知極少。而中國提出這一條件,就是希望日本能夠正視歷史,正視他們曾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的惡行。
我國提出的第三個條件是、日本政府公開向騰沖的烈士們以及當年受到日軍迫害的中國人進行道歉。盡管當年日本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可是日本始終不承認他們在侵華戰爭中的殘暴行徑。若不是日軍侵略,我國根本不會有數以萬計的軍民遇難。讓日本人道歉只不過是為了告慰當年殉難的中國人。
我國提出的這三個條件是最后的讓步,可是日本人卻堅決反對,其實這也在我國的預料之中。
首先,靖國神社是日本人毫無人性的“信仰”,一旦被拆除,必將在日本國內引起抗議;而日本的教科書是他們荼毒青少年的利器,一旦按照真實歷史編寫,必定會讓無數日本青年無法正視自己的國家,甚至還可能影響日本多年后的發展;而日本人的拒不道歉,只不過是他們怯懦的表現,一旦他們向中國道歉,這就意味著他們承認了當年在中國境內的暴行,到時候勢必會被世界歷史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第一次談判以失敗告終,可日本人卻不肯罷休,之后還連續多次向我國提出同樣的請求,而我國每次也都以這三個條件進行回復。無計可施的日本人只得改變思路。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急需發展,外國企業紛紛在我國各地投資,而日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突然提出要在騰沖投資一個幾億的項目,這也讓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畢竟這么大的數額在全國都是少有,可這家企業投資的條件就是,讓騰沖政府交還埋葬在這里的日軍骨灰,并且撤掉國殤墓園前的4個跪像。聽到此話,騰沖政府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家企業的投資,并且堅決地表示:就算你們把投資金額增加上百倍,我們也不可能滿足你們的這個請求。
如今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騰沖人民對日本人的憤怒卻絲毫未減。據說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有侵華日軍悄悄前往騰沖祭奠死在這里的戰友,卻遭到了騰沖人民的暴打。
而且從那以后,騰沖雖然沒有明令禁止日本人進入,但是當地居民卻心照不宣地建立起了一條準則:不給日本人提供住宿,不給日本人提供任何食物。與其說這是一種恨意,倒不如說是一種民族血性。
如今很多中國人常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應該試著原諒日本當年行為。可是那些陣亡的將士呢?我們拿什么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驅逐了日軍,保衛了我們國家的完整,難道僅僅因為時間就可以讓我們忘掉一切?我們牢記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維護民族氣節,我們銘記戰爭,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彪炳中國人的骨氣。
(來源:自媒體“歷史求知所”;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