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人深省的“烏鴉定律”
森林里,一只烏鴉怏怏不樂地跟朋友白鴿道別,說自己要搬家。
白鴿不解:“你為什么非得搬走呢?”
烏鴉答道:“這里的人對我太差勁了,他們嫌我叫聲難聽,一見面就捂著耳朵,我實在待不下去了。”
白鴿沉默了一會兒,反問道:“可你有沒有想過?倘若不改變自己的聲音,你搬到哪去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烏鴉聽完后,頓時啞口無言。
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烏鴉定律”:行有不得時,比起抱怨別人,更應反求諸己。
日子過得不如意,怪完出身怪父母,卻從沒問過自己夠不夠努力;
看別人升職就吐槽自己懷才不遇,工作真來了又開始推三阻四;
明明背后愛嚼舌根,出口即是傷人,卻埋怨同事們抱團孤立自己。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凡事愛從外界找原因,總是抱有一種“受害者心態”,那既改變不了現狀,也無益于自身。
2
遇事不怨,受挫不責,是種大格局
有些人經常無意識地抱怨,心中有怨氣,周遭的氣場肯定不好。不僅讓自己逐漸喪失斗志和信念,還會讓別人都對自己敬而遠之。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總怨天尤人,是對自己責任的逃避,更是一種不作為的提前放棄。
就像走路時一直留意硌腳的沙子,滾進一粒就抱怨一次,而不是琢磨如何走好腳下的路。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有格局的人,遭遇挫折時,不會推責于人,而是反躬自省。
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點。”
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欺騙了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明亮了內心。
遇事不怨,受挫不責,吞下委屈,咽下抱怨,這些都會無形中撐大你的心胸格局。
3
抱怨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事
問題,是弱者抱怨的托詞,卻是強者的修煉場。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能直面自己的過錯,認清自己的處境,于失敗中得教訓,化不足為優勢。
就像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提到的那個公式:痛苦+反思=進步。
所有刮骨療傷的痛楚背后,都暗藏著新生的潛能。那些反思后的領悟,都會成為你日后進階的路。
如何走出抱怨的怪圈,聚焦于解決問題、自我進階?無非是兩點。
▲ 改變心態,常自省。
工作不順利,可能是自己工作態度和方法出了問題;孩子在校表現不好,或許你是最近太忙忽略了陪伴;和伴侶感情出現問題,也許是某些溝通和細節上沒做到位。
調整自我。把自己從“受害者心態式”調整成“責任者心態”。
▲ 改變思維,先行動。
只會抱怨的人,思維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維”:面對問題,一味推卸責任,消極被動。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向內探求,反躬自省,以積極的心態提升自己,解決問題。
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資料來源 | 洞見、樊登讀書、國文;圖片來自網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