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份的CPI和PPI。數據顯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2.0%,創下了2014年9月以來的新高。而8月26日最新一次的降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1.75%!
一般認為,CPI是最權威的衡量通脹的指標,所以這意味著中國進入了罕見的“負利率時代”。
也就是說,你把1萬塊錢以定期方式存入銀行一年,如果未來一年物價漲幅維持8月份的水平,一年下來你的錢的購買力只剩下了9975元。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看,零利率、負利率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貨幣政策超級寬松。換句話說,央行正努力把錢從銀行里趕出來,讓大家去消費、投資。在它的影響下,股市、樓市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對于“儲蓄族”們來說,這是噩耗。
那么,中國這次“負利率”周期,會引爆樓市、股市和消費熱潮嗎?我的看法是:不容易。
為什么?第一個理由是,我們的樓市、股市都出現了泡沫,股市泡沫剛剛破,在IPO注冊制即將到來的大背景下,估值仍將偏高。樓市的泡沫,被小心呵護著。因為資金沒有地方去,所以高房價仍將維持一段時間,但不可能出現2009年的情況了。
我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按照真實通脹率計算,中國最近30多年來實際上一直是負利率,這是我們投資長期亢奮的最根本原因。而目前的負利率,跟以前的負利率,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下面給大家看1999年至今的M2增速、GDP增速和CPI數據。

從上面表格我們可以看出,1999年中國的廣義貨幣是12萬億,到了2015年8月達到了135.7萬億,增長了11倍。
如果按照CPI推算, 2015年8月的時候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相當于1999年的71.34元。這個結果你相信嗎?反正我不相信。為什么CPI失真?因為它沒有包含購房因素。事實上,房子成為過去10多年中國人最大的支出。此外,教育和醫療中隱形消費(給醫生的紅包、給學校的贊助費),也沒有得到體現。而這,是實實在在的支出。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衡量真實通脹。我的看法是,M2增速(發鈔速度)減去GDP增速(全社會創造財富的速度),接近于真實通脹。當然,GDP在統計的時候有遺漏,但也有水分,基本上可以相互抵消。這樣,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就發現中國的真實通脹率其實一直不低,即便在大通縮的2000年,都超過了4%;而“四萬億刺激政策”出臺的2009年達到了19%。
如果按照我的這個“非主流”計算方式,1999年至今,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還剩下25.65元。或者說,今天的100元人民幣,只相當于1999年25.65的購買力的。我相信,這個統計結果,更接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所以,我的看法如下:
1、從真實通脹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絕大多數年份都是負利率。正是這個原因,推動了社會投資熱情的高漲,帶來了GDP的高增長。
2、目前“真實通脹水平”反而比以前略有降低,所以表面上的負利率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這反過來說明了:本屆政府的確沒有搞強刺激。
3、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對表面上的“負利率時代來了”表示恐慌,也沒有必要對樓市、股市抱有很大幻想。
4、本屆政府越來越重視實體經濟,這從近期領導人的多次表態可以看出來。習總此次訪美帶去的企業家,基本上來自實體經濟陣營,比如就沒有純搞房地產的。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