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家公祭日,八十年前,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我們為什么要記住南京大屠殺,中國為什么要把這一天設為國家公祭日,都是一個道理,不忘國恥,不讓悲劇重演。
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覺得那是時間很遙遠,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事情,很多人把南京大屠殺當成一個故事,把30萬當成一個數字。一些人享受和平的時間太久了,就覺得戰爭和災難,是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事情。
可是,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你真的是生活在一個告別了戰爭的時代嗎?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而已。而和平來自不易,是多少人用鮮血換來的。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現在正是有一些人,忘記了歷史,也選擇了背叛。他們把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民國時代,描述成“歲月靜好”的黃金時代,無視人民在那個時代遭受的苦難。我就想,如果有時光機,就應該把這些懷念民國美好時光的人,送到南京大屠殺正在發生的現場,讓他們直面戰爭和殺戮,讓他們自己親身體會,是不是民國真的有那么令人向往。
很多人,就這樣,享受著和平和安寧,就不覺得和平有多可貴,安寧對我們同時代的國家還是奢侈品,更不會去想和平是怎么來的。以為和平就是天賦給自己的。
問題是,當我們都忘記了曾經的災難,我們真的能保證災難不會再次降臨到我們頭上嗎?
人不能等到失去了,再去感嘆失去的東西有多么美好。
戰爭和動亂離我們很遠嗎?前幾天有朋友發給我一個段子,更是我堅信,其實戰爭就在進行,只不過不見硝煙,我們身處其中,卻渾然不覺。
這個段子是這么寫的:
記者采訪農民工:
“假如中國和日本開戰,你愿意上前線嗎?”
農民工反問道:
“上前線有戶籍限制嗎?
農村戶口可以嗎?
是不是北京、上海戶口的人優先上戰場?
要暫住證嗎?
要計劃生育證明嗎?
要上崗證、健康證嗎?
需要有一年以上完稅證明嗎?
我什么都沒有,不是黨員,不是干部,就是一農民,能上嗎?
還有,犧牲了大家賠錢都一個價嗎?
還執行雙軌制嗎?
裝備優良的先上嗎?
企事業單位職工喪葬費一樣嗎?
真打的時候,分單雙號嗎?
沖鋒前要搖號嗎?
多久能搖上號?
可以站在城管、拆遷隊和交警、路政的后面嗎?
如果我犧牲了,我的兒子可以和北京的孩子一個分數線上好大學嗎?
……”
記者當時就哭了。
記住,有事 別他媽先問農民,農民靠天吃飯,誰真正的管過?農民老了養老一月只有幾十塊錢。
看那些機關單位的,沒干多少正事,一月幾千塊,公款吃喝滿肚宣踹,城管打人天下無敵,讓城管去打印度、日本、美國……多好呀!他們打小商小販多能耐呀,看他們打印度,日本,美國時,人家還不還手。在國內打人叫他媽執法,說白了就是欺負弱勢群體。
農民不去,農民的兒女也不去,讓那些機關單位的,科級…局級…縣級…的子女去當兵,上前線。因為他們不用養老,他們的老子退休一月還有幾千塊。我們農民呢?兒女一但犧牲了,父母誰養?
看了不分享到朋友圈,對得起這么牛逼的農民工兄弟及基層企業兄弟姐妹嗎?
這是一條在朋友圈被廣泛轉發的段子。這個段子中,非常“巧妙”的把中國一些負面現象,跟愛不愛國的問題嫁接在了一起。這個段子連一些并不算是負面的現象,也羅列在其中,比如機動車單雙號,車牌搖號、需要上崗證、健康證,可見,編寫這個段子的人,其關注點并不在于發現中國的一些不足之處,如何讓中國變得更好,沒有健康證的飯店做的飯菜,你敢吃嗎?沒有上崗證,出現生產安全事故怎么辦?實行單雙號和搖號的城市,是因為堵車太嚴重。這個段子的著力點就在于開頭那句提示“假如中國和日本開戰,你愿意上前線嗎”,這個段子要引導中國人思考什么,為了哪個國家而這樣引導中國人思考?不是很明顯嗎?
但就是這個破綻百出的段子,卻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是這個幾百字的段子,承載的目的,是要瓦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面對戰爭災難時的抵抗意志。
國家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這個國家的國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愛國主義精神,是國家面對危機和威脅時保家衛國的意志。精神被瓦解了,這個國家的強盛就是建立在沙灘之上。抗日戰爭,為什么打的那么苦,只是因為武器不如人嗎?是當時國民政府統治下,國人缺乏抵抗精神、任人宰割,精神麻木的那種狀態。當然這個責任,不應該由民眾來承擔,但是民眾的這種狀態造成的惡果,卻是由民眾來承擔的。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有很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這個都得承認。但是如果因此就可以坦然的說我可以不愛國了,國家遇到災難,我們都可以袖手旁觀了,那結果會怎么樣?
南京大屠殺,死亡三十多萬,里面死亡比例最高的是南京政府的官員權貴,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資本大佬?都不是,是老百姓,是普普通通的人。
民族國家之于什么人最有價值?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就是你我這樣的,國家亂了我們也不能離開這個國家的人。抗戰期間,為什么南京政府的很多達官貴人,都選擇了投降,或對抗戰表現的三心二意?因為國家敗亡,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定是災難,可能還是發國難財、可以通過叛國來來撈取個人利益的機會。老百姓呢?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為什么每逢國難,就“仗義每多屠狗輩”,因為普通人在戰爭的威脅中,在生與死的考驗中,在敵人屠刀的教育下,知道了國家對于自己的意義,懂得了失去了國家對于家庭和個人意味著什么。而對于南京國民政府的達官顯貴來說,就未必會有這種感悟。看看民國政府的達官顯貴中,張自忠有幾個?汪精衛這樣的選擇背叛國家,蔣介石這樣的偶爾積極抗戰,大多數時候消極抗戰的人物是不是更多?
為什么要記住南京大屠殺,為什么要不忘國恥,就是要提醒我們,國家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最重要,愛國對于那些隨時能夠選擇移民的人來說,并不是必需的。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講,就是必需的。
而上面那個段子,指向普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抵抗意志,還點明是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如何如何。一個段子,看似不經意,用意多險惡。這樣的段子,只是有人出于無聊編寫的嗎?
這樣的段子還有一些謠言,正在瓦解我們最基本的精神根基和道德底線。我一直覺得,我們可以對你自己的國家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底線,這個國家問題再多,也不能就以為可以不愛國,都不要在國家處于危難之時,以為與己無關,選擇袖手旁觀。
南京大屠殺中遭遇不幸的人,有多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面對戰爭的?很多人都以為災難降臨到國家頭上,但不會降臨在自己頭上,結果當災難真的來到了自己的身上,還有后悔和反思的時間嗎?
蔣介石統治的時期,問題不是更多,中國人就因此可以不愛國,跟隨汪精衛了嗎,就可以不抗戰,選擇做亡國奴嗎?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強大的國家,但是危機并沒有真正的消失。一個謠言,一個段子,就能攪的社會的輿論大亂,這樣的例子還少嗎?這說明,我們只是在國家的硬實力方面強大起來,但是在軟實力方面,真是讓人感覺到很憂慮。
最近談的很多的就是網絡話語權的問題。是因為深刻體會到話語權失控,對于國家的威脅有多大。話語權就可以通過一個個看似不經意的段子和似是而非的謠言,把社會公眾的心理導入到他們想要的狀態。一旦這個國家的國人心態,再次被恢復到民國時期的那個狀態,我們敢說災難不會再次以某種形式出現嗎?
九一八事變之前,板垣征四郎在他的站前動員中提到:
“(中國)它是一個同近代國家的情況大不相同的國家,歸根結底,它不過是在這樣一個擁有自治部落的地區上加上了國家這一名稱而已,所以,從一般民眾的真正的民族發展歷史上來說,國家意識無疑是很淡薄的”。
這就是日本關東軍在相比較東北軍,兵力嚴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敢于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一般民眾的國家意識單薄,他們認為武器的優勢并不能彌補民眾國家意識單薄帶來的問題。
看看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兵力對比,當時雖然東北軍部分精銳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但留駐東北的東北軍還有約20萬人,大中型火炮600多門,迫擊炮2000多門,機槍2000多挺,步槍幾十萬支,還有坦克15輛。而日本關東軍只有正規軍10000人左右,外加非正規軍一萬多人,機關槍200挺,擲彈筒150個,火炮40門。沒有飛機,也沒有坦克。另外,東北軍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還有精銳20萬人,可以隨時馳援東北,而關東軍可以動用的援軍只有駐扎在朝鮮的兩個師團2.5萬正規軍。
如果當時的民眾的國家意識不淡薄呢?可能九一八就不會發生,日本也不敢發動侵華戰爭了,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歷史卻能夠給我們提供經驗和教訓,讓我們不再重犯歷史的錯誤,不讓災難再次降臨。這就需要銘記歷史,這就是我們在國家公祭日應該有的思考。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