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疫情后全球將發生的6大變化
點擊:  作者:陳玉宇    來源:王璞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0-04-01 12:31:33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陳玉宇

      疫情將拖累中國及全球經濟增長

 

應對疫情,核心措施是減少人與人的接觸。相應的,社會接觸密集型的社會活動銳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人們面對陌生的疫情,損失回避的心理占主導,會自然而然高估疫情的后果,即便沒有政府的禁令,人們也將大幅減少出入公共空間,減少與他人接觸。疫情會導致經濟活動驟停,波及全球。一二月份中國的政府抗疫政策和居民的自愿隔離行為,類似一次超巨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使我們可以觀察并預判各種深刻變化。世界其他國家的疫情正在變得嚴重,類似的變化也會發生。

 

市場經濟是基于交易而存在,社會密集接觸活動的突然中斷,造成巨大的負面沖擊。一二月份中國的數據表明,工業生產增加值真實增速與去年同比下降13%,服務業下降的程度與之相當。如果沒有疫情,工業增加值應該增加5%-6%,顯見疫情使得其增速下滑了18個百分點。某些社會接觸密集的服務業部門下滑更多,甚至超過50%。三月份的經濟活動水平與一二月份的平均情形基本持平,現在可以比較準確的推算,一季度的經濟驟停,樂觀估計會拖累全年2-3個百分點。剩余三個季度,經濟如果強勁反彈,經濟增長8%,部分抵消一季度的影響后,全年的增長率大約只有34個點。這種估計是相當樂觀的。不過,也不必過于憂慮3-4個點的預期,而是要看經濟活動路徑的走勢。一般而言,大家預測經濟真正強力的反彈會在年末和2021年。

 

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幾個主要發達經濟體正深受疫情之苦。美國的經濟預測,眾說紛紜,最近的資本市場的表現,加劇了悲觀情緒,大家對經濟判斷趨向悲觀。未來幾個月,歐美國家的經濟活動,因為疫情導致的隔離措施,人們減少去公共場所,會遭受來自供給和需求的全面沖擊。經濟活動大幅銳減,GDP短期增速會大幅下降,成為大概率事件。美聯儲采取了新的降息和量化寬松政策,美財政部也在醞釀財政支持政策。事實上各國的宏觀經濟部門也做了各種預案。顯著的表現是OECD的系統風險委員會針對抑制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政策對二十國財長的報告(STATEMENT BY THE SYSTEMIC RISK COUNCIL ADDRESSED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GOVERNORS ON MEASURES TO CONTA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核心判斷是,此次危機的風險,并非起自金融體系內部,而是公共健康危機,帶來的經濟活動停滯,誘發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風險。比如,經濟活動驟停,影響了很多企業的利潤和營業收入,進而對于高負債的脆弱企業的償債能力造成打擊,使得金融機構受損,帶來金融危機的風險。報告敦促各國采取緊急應變的貨幣金融政策和合適的財政政策,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負面沖擊,減弱其影響,避免演變為全面的經濟和金融危機。美國的Larry Summers近日則預言有80-90%的概率美國經濟將陷入新一輪的衰退周期,而且他認為為了避免衰退,貨幣政策是必要的,但是是不足夠的,需要更強有力的政府財政刺激方案。

 

低估風險或導致應對政策不夠

 

我認為當前的政策風險在于,大家傾向于用2003年的SARS作為思考的參照,這有低估經濟風險以及疫情帶來的各種次生災害的風險,這將導致政策力度不夠。2003年的SARS期間中國經濟正處于擴張期,疫情只短暫地對一二季度的經濟有微弱影響,其烈度數倍低于今年一二月份數據所顯示的經濟下滑。原因是多樣的,主要在于SARS的疫情特點以及全社會密集接觸性活動的驟停程度差異很大。

 

貨幣政策,其主要功能要為深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使得因為短期營收和利潤下降的企業,能夠存活。這是防止短期負面沖擊擴大化和演變為長期拖累的必要舉措。人民銀行在疫情期間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力度還要加強。原因有三:其一,經過了兩個月的經濟停擺,復工和各類經濟活動的回復常態,并非輕而易舉。因為大眾的認知和對小概率風險的過度關注,人們的行為調整有粘性,甚至有些行為和態度會持久地改變。這意味著有些行業的經營活動會發生長期變化。其二,國際經濟面臨大概率的經濟衰退,國際資本市場的混亂,這些都將導致中國的出口部門的困境,事實上出口在一二月份下降15%,而代表未來的訂單,隨著其他國家陷入疫情沖擊下的經濟活動減弱,正在大幅度減少。其三,2009年以來,中國的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杠桿率大幅度快速上升,到達了很高的負債水平。2017年的去杠桿政策,導致融資擴張的盛宴戛然而止,帶來眾多企業調整的困難,包括國企、民企和大量中小企業。合并此次疫情的沖擊,企業大面積營收負增長,債務負擔將更加沉重。債務重負下,擴張的動力付諸闕如。

 

所以貨幣政策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降低利率,二,更重要的是讓信貸可得性增強。在此特殊時期,很多企業需要信貸,哪怕是不便宜的信貸。

 

財政政策,要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有對全球經濟未來走勢的不同預案。最近圣路易斯銀行三月份的一篇論文利用SDGE模型模擬,認為財政支出政策具有最大的應對疫情負面沖擊的效果。該論文援引的信息來源顯示,美國財政部的報告對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最壞的估計是失業率40%

 

中國的財政政策的重點有三:

 

一是加大對應對疫情和衛生領域內的大量采購與投資,增強抗擊疫情的信心,夯實長遠的衛生健康體系的能力建設。要借助這次疫情,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企業研發、基礎設施、與5G時代相適應的健康軟基礎設施,和衛生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深入進展。

 

二,短期減免稅收,補貼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

 

三是,面向長遠的基礎建設計劃,大家最近稱之為新基建,表達了大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新的期待。新基建,要融合新的技術,還要著重于社會公共服務。既要有硬的基礎設施,也要有軟的基礎設施。

 

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風險,取決于疫情持續的時間。中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世界各國還在苦戰階段。大家的共識是,短期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有助于全球抗擊疫情堅持下去并取得成功。宏觀經濟政策能否成功,能否消除疫情負面經濟沖擊演變為更深重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這一點,現在是存有疑問的。

 

此次疫情將帶來六大變化

 

無論如何,疫情終將過去。此次疫情由于其波及面之廣泛,必將帶來全球范圍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的一些持久變化,或者促成新的變化,或者加速已有的變化。基于對中國的觀察,此次疫情將帶來六個方面的重大變化。正如地球是平的的作者預言,此次疫情是新舊時代的轉折點。此次疫情帶來的持久變化是全球性的,方面很多。以下列舉的變化和變化的重要性,帶有我個人很大的主觀推測性質。當然這些猜測基于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動機,成本價格的變化等理由。

  

第一,數字經濟將突飛猛進。已經興盛的電商產業,將一如既往的高速發展,并造成全球覆蓋之勢。健康的數字生活會被廣泛接受。更多嚴肅的內容和活動,將通過互聯網實現。遠程辦公,將方興未艾。遠程醫療,將突破各種政策管制,結合5G技術,迅猛發展。遠程教育,也將展開新的時代。

 

第二,個體的價值觀態度會發生突然變化,個體的風險意識會加強,傳統的社會接觸模式受到挑戰。人們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深刻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和方式。比如,小區團購的模式,在疫情期間興盛,會在疫情后更深入。

 

第三,全球產業鏈的布局發展會有一個巨大的調整期。各國在應對疫情期間,注意到全球產業鏈導致各國之間的深刻依賴和利益沖突。各國政府會檢討產業政策,更加積極地參與和影響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于此同時,全球面對此次疫情的共同危機,也有壓力消除保護主義,建立更好的協調與合作機制。國際秩序會有新的巨大變化。美國的前財長經濟學家Larry Summers在推特上感嘆,為什么美國這個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體不能生產口罩呢?( Thoughts at the end of a long week: Why can’t the greatest econom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produce swabs, face masks and ventilators in adequate supply?)。全球疫情以及由此讓人們所感知到的全球產業鏈的脆弱、缺陷和相互依賴,一定會在疫情之后,引發巨大相關的政策調整。

 

第四,政府能力將得到強調,無論是經濟調控的能力還是社會治理的能力。強政府與大社會的理念,將在全球興起。

 

第五,面對共同危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得到加強,個人主義有被弱化的趨勢。與此同時,經濟不平等導致的社會不平等,將會顯現并被予以關注。

 

第六,正如每次危機都會呼喚檢討反思,新的全球范圍的改革風潮會出現,有的甚至會很激烈,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些變革,大概率上會因應新技術和社會需求,造就一個更健康的社會。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疫情后全球將發生的6大變化

    2020-04-01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