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籠罩下即將過去,這個世界終于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12月30日晚,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北京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視頻會晤。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接下來,雙方將開展文本審核、翻譯等工作,力爭推動協定早日簽署。此后,協定將在雙方完成各自內部批準程序后生效。
歷時7年,經歷35輪馬拉松式的一系列談判,終于塵埃落定,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話說,這是中歐關系“重要里程碑”。
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主要媒體都聲稱這是“中國的重大外交勝利”。
令美國困惑的是,在2020年下半年中歐談判突然加速,最后一輪,也就是第35輪談判是在12月6日至11日舉行。接著中國外交部、商務部都表態“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
12月17日,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一名高級官員稱,中歐投資協定將在年底完成談判,這將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12月18日,德國(歐盟輪值國主席)宣布,歐盟27國將在當天就《中歐投資協定》舉行內部討論。
12月2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見了歐盟27國駐華大使,王毅外長當時就已經透露中歐投資協定有望達成一致。
美國仍然認為中歐談判將在美國壓力之下放慢腳步。《紐約時報》稱,如果協議達成,將成為中國的一次重大外交勝利,而歐盟內部的反對派將會批評歐盟過早達成協議。
獲得拜登提名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推文上呼吁:歐洲伙伴應當先與拜登政府磋商,討論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
美國的意思是,歐盟應當等到拜登就職后,與美國協調對華政策,不能自行其事,將美國甩在一邊。
但歐盟不但沒有理會美國,反而加速了談判進程,與中國相向而行,終于在年底完成了所有談判。歐盟這樣做的主要因素有:
一、美國正處于權力交接空窗期,特朗普的胡作非為已令歐盟深感不滿,而拜登團隊又沒有任何明確的對外經濟政策,拜登甚至表示與英國的貿易談判也必然在美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進行。
如果歐盟盲目等待,一旦美國先與中國進行相關討論,歐盟將失去主動權,白白錯過空窗期;
二、德國是歐盟內部《中歐投資協定》最主要推動者,作為2020年下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視“談判達成”視為任期內的首要目標之一,而法國也不會反對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如果說法國的反應是高興的話,那么德國的反應則是激動。
其實歐盟內部并非沒有反對聲音,主要來自波蘭和立陶宛,直到12月24號,波蘭外交部長拉烏還試圖阻止或者延緩協議達成。
拉烏的理由是等待“跨太西洋盟友加入進來”,并暗示歐盟操之過急。中歐之間談判,波蘭卻要等待一位“跨太西洋盟友”進來,這對談判會造成什么影響?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德法心里很清楚。
德國、法國、意大利等主要成員國在12月28日歐盟內部最后一次評估談判情況時,說服了反對者。最終,歐盟27個成員國駐歐盟大使,沒有一國代表提出重大異議,為如期完成談判鋪平了道路。
三、一波三折的英國脫歐終于在年底完成,沒有了英國,美國在歐盟內部就少了一位最重要的隊友,而德法要說服英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這個障礙主動消滅了;
四、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時,并沒有與歐洲盟友協調,美國與中國簽署第階段貿易協議時,也沒有等待歐洲盟友。所謂“美國優先”就是將美國利益凌駕于歐洲之上,那么歐洲又何必等待美國?
五、最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仍然繼續增長,迅速控制住疫情后,中國市場實際增長水平和消費水平令歐洲投資者相當渴望。沒有中國,歐洲就很難實現經濟復蘇,而不是相反。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未來10年中國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30%,歐盟不會脫離這一進程。《中歐投資協定》可以成為英國與中國談判模版,包括那些非歐盟國家。
看明白這一點,歐洲就知道目前的談判條件是最為有利的,盡早完成,免得夜長夢多。如果還將“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價值觀”這些中國不可能讓步的問題與投資協議談判掛鉤,那么,歐盟將來的談判條件只會越來越不利。
而中國也需要進一步打破中歐雙向投資壁壘,打造橫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投資循環圈。之前,中國與歐盟成員國是一個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共簽了25份,不僅復雜,而且沒有統一的法律框架。
2009年《里斯本條約》生效后,歐盟就具備了國際法主體資格,中國可以跟歐盟談了,雖然道路漫長,但在2020年還是收獲了成果。
這標志著中歐在經濟與政治層面得到了重大雙贏,同時也凸顯出中歐不斷加深的經濟紐帶。
美國又驚又酸
30日當天,特朗普的副國家安全顧問波廷杰宣稱:“歐盟努力在美國新政府上臺前夕(與中國達成)一項新的投資協定,美國兩黨和政府領導人對此感到困惑和震驚。”
他還要歐盟官員照照鏡子,是你們搞砸了美歐關系,而不是特朗普政府。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尤利奧特(John Ullyot)聲稱,要對中國做出的承諾建立“強有力的執行和審查機制”,說得美國好像是當事人一樣。
美國主流媒體12月30日對中歐投資協定的報道充滿著,“中國外交勝利”、“歐洲冷落(snub)美國(拜登)”、“美國對此擔憂”、“歐洲不再做美國要求之事”……這類挑撥離間之語。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為什么會令美國如此驚慌失措?
一、2013年11月在第16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時,談判正式啟動。當時背景是中歐關系正變得更加密切,而中國對歐洲投資不到投資美國的四分之一。
中國希望加大對歐洲的投資份額,歐洲希望企業能夠增長對華產品出口和技術出口市場份額,但雙方存在著不少貿易摩擦和相互市場準入問題。
如果中歐解決了這些問題,對美國來說,都是“傷害”,它既削弱了美國作為理想投資地的吸引力,又擠壓了美國對華出口市場;
二、從長遠戰略來說,美國希望看到一個與中國對抗的歐洲,而不愿看到一個與中國合作的歐洲。否則,美國對歐洲的領導能力將大大下降;
三、宣告美國在全球推行貿易保守主義的破產,如果美國還企圖繼續用這種手段向各國施壓以獲取不當利益,那么,美國將處于孤立狀態;
四、隨著《中歐投資協定》達成,那么美元的地位將受到人民幣和歐元的“威脅”,這是美國難以說出口,卻又是最難忍受的未來局面。
2013年談判開啟之初,中歐就釋放了一個信號: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簽署了總額3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努力破除了人民幣在歐元區使用的障礙性因素,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一大步。
歐洲央行之前對人民幣互換機制有許多顧慮,一直保持審慎觀望態度,擔心人民幣會使身處歐債險境的歐元喪失更多市場。
但德國、盧森堡等國家則鼓勵歐洲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因為從長遠看,歐元與人民幣可以共同應對美元霸權,是合作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
美國對涉及美元地位的問題向來極其敏感,雖然3500億元人民幣是個很小的規模,但這種“試探”,會令美國相當緊張。
因此,在七年來,美國一直在用各種手段破壞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美國破壞戰術在中國找不到用武之地,但在歐盟內部則可以拉攏個別國家為之效力,畢竟,歐盟并不是一個主權國家。
以前,美國在90年代對德國馬克、日元有任何可能挑戰美元地位的行為,都是不擇手段進行打擊。所以,明年美國也決不會善罷甘休。
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雖然都已經認可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但程序上還需要歐洲議會批準,美國一定會在政治上做文章,利用歐洲議會中的政黨、政客“挽回敗局”,也就是所謂的“嚴格審查”。
而中國總是強調“合作雙贏”,“不稱霸”,跟到處插手制造事端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誰更有吸引力?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020年是一言難盡的一年,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以及經濟危機。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成就,它給世界在新的一年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只有那些美粉水軍還在連夜趕稿,販賣焦慮,努力證明“中必輸”,但它們年年掛在嘴上的“中國崩潰”又能如何?敢回頭看一眼美國嗎?
無論美國怎么折騰,隨著中國的發展,任何清醒的政治人物都將看清歷史潮流方向。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源:后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