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傅正!最近電視劇《功勛》還在熱播,其中李延年系列幾乎得到了全網一致的好評,很多朋友更建議可以單獨把它剪輯成一部電影播出。
我也看了這部電視劇,綜合大家的評論,我認為這部劇有三個優點:
第一, 主題集中,人物形象飽滿。李延年同志1945年參加革命,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湘西剿匪等多次軍事行動,獲得過許多榮譽。但電視劇并沒有選擇平鋪直敘式的流水賬,而是把故事集中在了1951年抗美援朝夏季防御作戰中的346.6高地爭奪戰上。
跟《長津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長津湖》有場面有制作,卻沒有明確的主題,最大的缺陷是沒有高潮,整部電影比較平。《李延年》不一樣,六集的篇幅,完全沒有注水,跌宕起伏,讓人捏了把汗。
從人物塑造來看,《能文能武李延年》,看起來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但電視劇塑造的卻是英雄群像,而不是英雄個人,看完以后讓人覺得李延年固然了不起,但真正了不起的恰恰是他背后的志愿軍集體。或者這么說更合適,電視劇是通過凸顯整個連隊的英雄,來凸顯李延年的智慧。戰士們都這么英雄了,帶兵的人能不英雄嗎?
第二, 重點突出了我軍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這些年來對于大制作戰爭片比如《紅海行動》、《金剛川》《長津湖》等電影的最大批評,就是這些電影都忽略了政治工作,而這恰恰是我軍克敵制勝的主要法寶。
《李延年》彌補了這個缺陷,向觀眾再現了我軍優秀的政工干部是怎么把部隊塑造成鋼鐵雄師的。盡管“鋤奸行動”等有關軍事行動的劇情,有比較明顯的藝術夸張,但整部劇對于政治工作的描寫是非常真實的,讓人能深刻地感受到我軍為什么能打勝仗。
第三, 戰術細節到位,體現了我軍是用智慧在打仗,而不是呈匹夫之勇。《長津湖》受到批評的一個地方在于,它為了滿足攝影棚里的視覺效果,采用了夸張的密集沖鋒。《李延年》則形象地展示了我軍班排作戰的許多特點,得到了許多挑剔的專業人士和鐵桿軍事發燒友的認可。在我看來,歸根結底,《李延年》最根本的優點或者優勢就是,這部電視劇立足于明確的原型和真實的素材。在真實的人物和事件上再進行藝術加工,內容自然而然就充實了。
去年《金剛川》上映,我對它最大的批評是,志愿軍這么多鮮活的案例你不用,卻瞎編亂造一個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能不各種穿幫嗎?《金剛川》不是個例,而是這些年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通病,比如《革命者》,李大釗一生豐富多彩,有不少可以成為影視劇素材,這主創團隊卻開始胡編亂造,不僅劇情凌亂,毫無主線,從頭到尾各種硬傷。
事實證明,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最忌胡編亂造,想要拍出經得起考驗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前提就是依據事實,花功夫弄清楚革命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講到這里,我想借著談《李延年》的機會,跟大家聊一聊革命年代我軍政治工作的一些特點。
我們學習政治課,講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其中一個是量變質變規律,什么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之類的。我以前讀到這些東西時,總覺得這不就是一句廢話嗎?這個道理誰不知道,還用教?更何況黑格爾、馬克思講的“質的規定性”“量的規定性”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大家注意,單從哲學理論上看,所謂的量變質變規律沒有什么深刻之處,但如果你對比對比我黨的軍事實踐,就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了。
比如在抗戰期間,我軍是在一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求生存。這種困難程度是今天任何一部抗戰題材影視劇都沒有辦法展現出來的。舉一個比較直觀,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東北。外貝加爾方面軍的先頭部隊在8月15號這天占領了多倫和張北地區。17號這天,晉察冀邊區冀察軍區郭天民、劉道生部所轄的第十二軍分區就派出一支騎兵部隊前去與蘇軍匯合。
蘇軍一看,遠處來了一彪人馬,有拉大栓的,端長矛的,背大刀的,什么人?哦,一定是土匪,包圍繳械。問題是這邊不懂俄文,那邊不懂中文,雙方扯了半天,根本沒法交流,還好碰到聰明的,情急之中唱《國際歌》,一唱,對方明白了,“哦,你們啊”。
對此,蘇軍還很委屈,一位上校參謀解釋說,他們實在沒想到,這些著裝五花八門,武器長短不一的人居然是八路軍。因為這件事情,聶榮臻司令員還專門下達過一道命令:所有與蘇軍接觸的部隊,務必注意自己的著裝。
這件有趣的小插曲反映出了八路軍的武器裝備是一種什么水平,這在今天的影視劇里很難反映出來。總之,在生產力條件如此落后的情況下,一邊要承受日軍的圍剿,另一邊要承受頑軍的圍堵,這種困難是超出我們今天人想象的。
八路軍、新四軍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打擊敵人,但現實條件根本打不了大規模殲滅戰,怎么辦?
1943年1月,中共北方局發出指示,說今年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年份,是反法西斯力量日益增長,法西斯勢力走向敗亡的決戰之年,要求華北各軍區積極配合,以便準備迎接偉大新時期的到來。
為了落實這個指示,晉綏軍區就做出了一個叫做“擠敵人”的軍事部署,內容也很簡單,我沒有能力消滅你,但是我可以讓你不得安生,一點點把你擠走。到1943年7月,晉西北軍民發動對日作戰711次,斃傷日偽軍1300余人,俘虜162人,擠掉敵偽據點50多個,摧毀村莊偽政權827個,又把100多個村莊偽政權爭取為兩面政權,同時建立了535個抗日村政權。
我們注意這個數據,作戰711次,斃傷日偽軍1300余人,俘虜162人。平均一場戰斗消滅兩個敵人,單從戰斗本身來講,實在是沒啥起眼的,這與其說是戰斗,倒不如說是襲擾。但我們從累計數量看呢?相當可觀。
什么是從量變到質變,這不是就是嗎?我們今天對著空洞的文字,覺得這是廢話,但當時干部進行理論學習,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會聯想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他們會感到這個哲學理論太有道理了。
這些哲學理論代表了我軍在困難時期形成的特殊工作方式。我沒有能力一口吞掉你,那就化大為小,一口一口吃,不強求某一次打得多漂亮,但要求日積月累,達到總量上的積累。
1948年9月8日到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毛主席在會上提出口號: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人民解放軍要在五年時間內擴大至500萬人,消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政權。
500萬人、500個旅,這是大指標,它會被拆分細化,分配到各個解放區,再由各個解放區分配給各個縱隊。層層分配、層層落實,指標下發到每個單位之后,各個單位之間再搞競賽評比,爭當先進集體,爭奪流動小紅旗,然后大家為了集體榮譽你追我趕。我相信這個場景在座的各位朋友應該不會陌生吧?
我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是這樣,五次戰役時想殲滅美軍一個整師,發現裝備差距太大做不到,戰線穩定以后,雙方進入陣地對壘時期,大規模殲滅戰更打不了了,怎么辦?還是老辦法,從量變到質變,積小勝為大勝,各個師之間,師底下各個團之間,再到各個連排之間,相互競賽,爭奪流動小紅旗。這也是電視劇《李延年》的基本歷史背景。
1952年,志愿軍發起冷槍冷炮運動,讓聯合國軍不勝其煩。美國人武器裝備更好,為什么他們不抄志愿軍的作業,也發動一場冷槍冷炮運動?因為他們沒有各級黨委,落實不了這種競賽評比機制。
總之,技術條件不足,那我們就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怎么發揮?先解決組織上的問題,黨委改組好了,指標就能落實下去,戰士們的集體榮譽感就能動員起來,各集體之間相互競賽就能開展。今天的電視劇《李延年》也好,還是當年的電影《上甘嶺》,都會表現出改組黨委、成立黨支部的場景,這個工作做完,新的辦法就有了,各個集體之間你追我趕,再大的問題都能解決掉去。
以上是我看完電視劇《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后的一點感想,一句話,這部電視劇表現的不只是李延年個人,而是一個集體,不是英雄個體,是英雄群像,這是它最感人的地方。而我軍之所以能誕生一個又一個英雄集體,跟當年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想在物質條件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生存下去,并打敗敵人,就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充分利用好組織資源。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來源:觀視頻工作室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蕭武:主旋律戰爭片應該怎么拍?《能文能武李延年》給大家做個示范
2021-10-19蕭武:《長津湖》為什么輸給了《李延年》?人海沖鋒可以有,但不能亂用
2021-10-19《功勛·李延年》為什么好評如潮,因為它道出了我軍軍魂和無往不勝之源
2021-10-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