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著名三農專家李昌平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人民醫院為什么不為人民了”,覺得寫得非常好。這篇文章很“火”,“火”在挖到了醫療腐敗的病根。
李昌平寫到了1985年人民醫院的改革,是“有限的醫療資源要優先為少數貢獻大的人服務”。但誰是“少數貢獻大的人”呢?實際上是按“行政級別”的:“正處以上干部看病住院全免費,副處報銷90%,正科報銷85%”,以此類推到了農民伯伯這,看病住院就是全自費了。如果按這個邏輯,農民伯伯就是貢獻最小的那一類人,或者干脆說沒有貢獻的那一類人,要不為什么“自費”呢?李昌平的意思,從那個時候起,人民醫院就不叫人民醫院了,而改革成了“干部醫院”。因為只有干部才有享受良好醫療的特權。
李昌平是真敢說啊,其實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敢說。李昌平說出來了,當了“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小男孩。對于李昌平,我一直是非常佩服的。他是中國當代社會少有的“良心專家”,對“三農”問題有很深刻的見解。他這樣的人應該受到重用,做個農業部長之類的官員,才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盡展其才。但可惜他只是“中國鄉建院的院長”,人微言輕,沒有什么實權可以推動真正的農村改革。
李昌平還指出了第二點醫改方向的錯誤,那就是90年代初醫院的“自主創收”,美其名曰“放權、搞活”,這樣的改革,推動醫院搞起了“院長承包制”“科室承包制”乃至科室“外包制”,這樣一改果然“滿盤皆活”,上至院長、書記,下至科室醫生都發了大財,享受到了“承包紅利”。醫院的日子好過了,但人民群眾卻“看病難”了,“看病貴”了。從表面上來看,“經濟繁榮”了啊,李昌平引用專家的話說,這叫“醫院經濟學”,可以“用好一個醫院院長,建造一個好醫院,就能再造一座新城市”的。醫院成了收割人民群眾財產的“提款機”,看病又不問價,那累積的財富著實嚇人啊。
醫院富了,上級主管部門、監管部門當然也受益,長時間內對于腐敗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李昌平文采斐然,他把這樣的醫院,形容為“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和生命當礦開采”,簡直太形象了。人民群眾這個“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了病就得看醫生,不怕你不來。而對于醫療界的腐敗弊端,醫院的主管部門和監管部門為何“視而不見”?因為他們把其當作“以藥養醫”的醫改重大成果看待了,故一邊受益,一邊充當了醫院的保護傘。李昌平狠狠揭開了醫療系統腐敗的瘡疤,如果說院長、書記腐敗,那他們的上級主管機關和監管機構也脫不了干系,因為這種腐敗是系統性腐敗。
李昌平把人民醫院稱為“人命醫冤”,把白衣天使稱為“黑醫魔鬼”,把財政危機稱為“怪物”,雖有些夸大其辭,但卻是“恨鐵不成鋼”的錚錚鐵骨之言。李昌平稱現在的醫院存在“醫院院長普遍腐敗”問題,整個醫療系統存在普遍腐敗問題,振聾發聵。因為腐敗存在“普遍性”,而不是個別院長、書記的道德問題,所以靠逮捕院長、書記很可能會造成醫療系統的塌方,影響人民群眾的看病需要。這也是一些醫院的院長、書記和一些專家有恃無恐,在這個當口敢于逆風叫停醫療反腐的原因所在。
李昌平并沒有提出解決醫療腐敗的具體方略,但他說了一句話,“沒有人民當家作主人,人民醫院只能是‘人命醫冤’”。李昌平把話說得很重,我已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我對李昌平的見解深表認同,同時認為這次醫療界的反腐,應該與糾正醫改方向同時進行,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讓人民醫院成為真正的人民醫院。把醫院推入市場解決財政危機問題,把本應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改為以贏利為目的的“醫商”,這個醫改方向是錯誤的,我現在仍然這樣認為。
文|孫玉良;來源:“孫玉良”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