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就我國政府債務問題大發議論,說1969年周恩來總理在國慶節講話中說:“經過建國20年的努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特色改開四十多年,怎么反倒有那么多的債務?社會經濟是發展前進了還是倒退了?
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有關部門不能諱莫如深,而應該講清道理,增進人民對政府的理解,進一步凝心聚力。
民間遇到紅白事,親友一般都要隨份子。有人以為這是必須通過移風易俗一概加以革除的陋習。殊不知,隨份子習俗既然千百年來能流傳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從現代金融的意義上看,隨份子其實很像按揭貸款,屬于民間潛意識中樸素的金融互助。當然,如果弄成超出能力的攀比,造成“人情大似債,頭頂鍋蓋賣”式的壓力,就異化了其初衷。一些地方倡導給隨份子規定上限,這方法不管能不能實施,至少初衷不壞。
“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這是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中的話。家境不富裕的人家,不但紅白大事必須親友“隨份子”解決,就連孩子讀書的學費也得告借。當年,毛澤東為支援留法勤工儉學,還向章士釗借了兩萬元。重視子女讀書的人家,沒有等到自己攢足了錢才讓孩子讀書的。
當然,借錢讀書也有風險。子女讀書后如果真有出息,還清借的那點學費自然不是事;如果讀書后依然沒啥出息,而當初借的錢又多,那就成了事。不過,一般來說,“富不丟豬,窮不丟書”,對于窮苦人家而言,讀書還是成本和風險相對最低、投資效益比最高的選項。
這就如一些民營企業,老一代負責人主張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可著頭做帽子”,步子小點穩點,可子女輩接手后,不少卻主張上市甚至舉債,擴大經營。
這就要看企業擴大生產后,利潤增長是不是超過利息,企業總資產是不是能覆蓋總債務。而像被風投的企業,甚至沒有足夠抵押的資產,風投公司看中的正是其顛覆性技術含量的產品。
美國32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達220萬億)債務,而GDP只相當于150萬億人民幣,而且它目前利息還高。中國政府的債務占GDP比重遠沒有像美國這樣到資不抵債的地步,更何況,中國現在還處于降息通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國目前的政府債務都還是良性舉債。
以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為例,如果一年不欠70多塊,就不能掙100多塊,那何必不舉債呢?同樣的道理,中國政府如果等攢足了錢再建墨脫電站,顯然不合算。一個國家,欲求超常規發展,金融是一個很好的杠桿,你不使用人家使用,你便失去了競爭力。“有本事的人總是欠債,沒能力投資經營的人才總是存錢”,這話未嘗沒有一定道理。沒有經營能力的人將錢讓渡給擅于經營而缺錢的人使用,正是雙贏的資源最佳配置。而且,銀行總是要進行科學綜合評估,哪怕是國債,能吸引百姓購買,也需要百姓對政府的增長預期有信心。總之,能借到錢也是一種實力。政府如果把債全還了,市場就沒有流動性了。因為富人很多錢不花,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少。要想做大事快做事,政府就必須發地方債、國債。債務多點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長遠來看,我們的投資是不是足夠有效。政府科學決策,認準的事就要下決心干。
(作者:陶余來,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