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關稅疊加高達54%的政策如同一記重拳,試圖以蠻力扭轉貿易逆差、迫使制造業回流。這一數字背后,是特朗普政府乃至部分美國決策者對經濟規律的粗暴挑戰——他們相信通過政治意志可以重塑產業格局,認為高關稅能夠成為解決貿易失衡的萬能鑰匙。然而,歷史經驗與經濟理論反復證明,關稅壁壘從來不是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方,而是扭曲市場信號的枷鎖。當中美經濟脫鉤被人為加速,我們有必要冷靜審視:這種逆全球化操作究竟能否達成其預期目標?還是會將世界經濟拖入更深的困境?
高關稅政策本質上是政治意志對經濟規律的一次僭越。美國政府試圖通過54%的關稅壁壘重塑全球產業鏈,這種做法忽視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原理。兩百年前,大衛·李嘉圖早已闡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生產成本的相對差異而非絕對差異。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并非僅源于低廉勞動力,更是規模效應、產業鏈完整性和基礎設施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哈佛大學經濟增長實驗室的研究顯示,即使考慮關稅因素,中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效率仍比美國高出30%以上。美國政府幻想通過關稅手段就能抵消這種系統性優勢,無異于現代版的"點石成金"幻想。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對日本汽車實施高關稅,結果并未促使汽車制造業大規?;亓?,反而推高了美國消費者的購車成本。歷史正在重演,只不過場景換成了中國。
美國對華高關稅政策正在制造一場典型的"雙輸"博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測算表明,特朗普時期對華關稅導致美國每個家庭年均增加開支約1300美元,而后續加征的關稅將使這一數字繼續攀升。更為吊詭的是,美國貿易逆差在關稅戰期間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創下歷史新高——因為美國企業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鏈,只能消化關稅成本。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有大量是美國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的關鍵環節。蘋果公司CEO庫克曾坦言:"中國的技能與基礎設施,特別是供應鏈的深度,是其他地方花數十年才能復制的。"高關稅猶如一柄雙刃劍,在試圖打擊中國出口的同時,也深深刺入了美國經濟的肌體。當拜登政府延續并擴大這些關稅措施時,他們實際上是在用美國消費者的錢包作為貿易戰的抵押品。
中美經濟脫鉤的幻想遭遇了全球化鐵壁的現實阻力。全球供應鏈猶如一棵盤根錯節的巨樹,經過三十年的生長已經形成極其復雜的相互依存關系。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數據,中美兩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融合程度遠超表面貿易額所示,涉及第三方國家的中美間接貿易額高達1.2萬億美元。強行脫鉤不僅意味著高昂的經濟成本,還將引發全球性的產業地震。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模型顯示,若中美全面脫鉤,全球經濟可能因此損失高達1.6萬億美元。更關鍵的是,在氣候變化、疫情防控、金融穩定等全球性挑戰面前,中美經濟合作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警告:"當兩個占全球經濟40%體量的國家試圖割裂時,結果不會是各自獨立的繁榮,而是全球性的效率損失與創新阻滯。"
回望歷史長河,從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到WTO成立,經濟全球化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當前出現的逆流只是全球化進程中的自我調整而非根本逆轉。美國對華高關稅政策反映的是一種深層次的焦慮——面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感。但解決這種焦慮的正確方式不是筑起更高的關稅壁壘,而是通過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正如20世紀初英國面對美國崛起時的選擇:不是封鎖大西洋航線,而是通過產業升級保持優勢。
在全球經濟這片密林中,關稅壁壘猶如人為設置的障礙物,可能暫時改變某些企業的行進路線,卻無法扭轉整片森林的生長方向。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經濟關系早已超越雙邊范疇,成為全球繁榮的基石。解開貿易爭端的戈爾迪之結,需要超越零和思維的政治智慧,回歸基于比較優勢的經濟理性。畢竟,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通過孤立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繁榮。當政客們沉迷于關稅數字的魔力時,市場正在用腳投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真理:經濟規律終將戰勝政治意志,合作共贏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作者:曹展;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