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高弟中,曾參是大孝子,他有論孝的名言:“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曾子關于孝的第三個境界,是“安”,就是讓父母心滿意足,舒心快活。具體怎么做呢?曾子曰:“先意,承志。”孔穎達解釋說:“先意,謂父母將欲發意,孝子則預前逆知父母之意而為之,是先意也。承志,謂父母已有志,己當承奉而行之。”
“孝道”也可適用于政府對百姓的服務,同樣存在層次、境界之別。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服務民企奉行“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不叫不到”是“清”,是無事不擾;“隨叫隨到”是“親”,是周到服務。
“隨叫隨到”很像一些地方政府服務強調的“接訴即辦”,看似高效周到仁至義盡無可挑剔了,可若從孝道尚“安”的角度看,遠沒有真正到位。
“國家一項涉及企業經營或工商標準等具體政策出臺,第一時間前往有關部門咨詢的是沿海先發地區,年把時間過后才想到咨詢政策的是中部地區,三五年后才想到問這事的,是西部地區。”作為安徽人,我至今記得二十多年前在浙江聽一位官員說過的這句話。當時聽到這話,只感慨欠發達地區的“民智未開”。現在想來,落后的豈止是中西部地區的百姓?中西部地區的少數官員何嘗不應該自責反省?就如都德小說《最后一課》中韓麥爾老先生的話:"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干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主動宣傳有關最新政策,主動發現、提醒、糾正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違法違規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主動為企業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支招服務……如果止步于“不叫不到”,滿足于“隨叫隨到”,雖然沒有淪為“大象屁股推不動”,可充其量也只是“算盤珠子不撥不動”,有以“清”害“親”之嫌,算不得“服務周到”。
“企業有需求、群眾有困難,不應四處求助、逐個尋找對應部門;要辦成一件事,不應先研究清楚政府部門內部的復雜分工、辦事流程。”浙江省數據局相關負責人的話讓人感動。長期以來,許多地區,企業有需求、群眾有困難,習慣于四處求助、逐個尋找對應部門,雖然感覺麻煩,卻也早已麻木,以為這是天經地義,壓根兒沒有想到“要企業和群眾為辦成一件事,先研究清楚政府部門內部的復雜分工、辦事流程”本身其實非常沒有道理。“浙里辦”通過條線整合、系統對接、數據共享、業務協同,以改革智慧建設“整體政府”,以“整體政府”理念服務企業群眾,就顯得難能可貴。這正如一些地方,不只是“有呼必應,接訴即辦”,而是“舉一反三,未訴先辦”。”如此占制高點、打提前量,解決企業和群眾“心中皆有、口中皆無”的潛意識服務需求,正所謂“未醉已知醒后憶,欲開先為落時愁”,按小品中的話說,“都學會搶答了”。
這樣的優質服務,正是遇事不是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而是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并通過深化改革,將不適應“價值判斷”的“技術判斷”修正過來的大膽創新。
“那時候追女孩子,‘先意’與‘承志’不用教就會,卻從沒想過,把這份心思花在父母身上。”一位研究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學者如此自責。對父母做到“先意”與“承志”尚且不易,遑論對人民群眾做到這一點?
“承志,謂父母已有志,己當承奉而行之。”同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真正的共產黨人,不僅“不遺父母惡名”,還應終身不讓群眾戳自己的脊梁骨。只有鑄就共產黨人的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肩上有責、腳下有路。
(作者:陶余來,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