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股錯誤思潮,改革開放之初以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形式在我國出現,繼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至今已蔓延四十多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大力批駁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逐漸式微,影響力和迷惑性大不如前。這也有力地印證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分析:“十年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十年來……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近年來,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從多學科、多角度切入,取得豐碩成果,注重追蹤歷史虛無主義新樣態、新變化,但對歷史虛無主義新時代十年來的演變還未作出整體性分析。因此,面向新時代新征程,有必要考察歷史虛無主義演變的時代特征,審思其態勢式微的原因,為在今后工作中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提供資鑒。
一、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演變的特點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錯誤的政治思潮,并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演化出多種形態。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出更為紛繁復雜的特點。
(一)歷史虛無主義歷經起伏變化、波及領域廣、運用手法多
根據《人民論壇》雜志對國內社會思潮從2012年至2022年的動態追蹤監測,歷史虛無主義大致歷經上升和回落兩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八大召開至2018年,處于“泛濫”期的歷史虛無主義,一是圍繞黨的十八大召開、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興風作浪,伺機干擾、破壞;二是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利用國內改革出現的復雜情況,制造雜音;三是圍繞黨的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如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等,煽動輿論誤導民眾。但自2019年起,在國內外環境交互碰撞下,歷史虛無主義呈現明顯的回落之勢,影響力急劇下降。2019年令人矚目的中美貿易摩擦、2019年年底暴發并影響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事件,使越來越多的民眾對國內外發展形勢有了正確、清晰的認識,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社會共識,使其做文章的可能性減小。
歷經起伏變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十年間的演變既有改革開放以來的積淀痕跡,又有新的衍生變化。整體而言,歷史虛無主義持續在動搖中國共產黨執政基礎的歷史內容上制造“輿情”,重點虛無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新領域,運用新手法。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語教材插圖中三位小朋友球衣上印有“731”字樣,在輿論界引起較大反響的長篇小說《軟埋》,革命歷史影視劇中被刻意美化的反面人物和侵略歷史,等等。從新手法來看,歷史虛無主義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前期重在以學術名義“解讀”和“研究”歷史,明目張膽地采用公開對壘、反誣、圍攻等手法。例如,制造“理論陷阱”,將歷史虛無主義解讀為馬克思主義;對歷史虛無主義批判者污蔑、謾罵,高調搶奪理論的制高點和話語權。歷史虛無主義這種顯性的手法遭到批判、遏制后,漸漸收斂鋒芒,淡去學術外衣,融入大眾文化生活,或坐觀時變隨時釋放,或與其他思潮合流,以更加隱蔽、軟性的方式滲透。例如,借電影《長津湖》熱映,趁機解構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與“飯圈文化”相結合,無視日本侵華戰爭的慘痛記憶;與激進左派相互裹挾,否定改革開放建設的成就,等等。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手法越來越隱蔽,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容易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擁躉,給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和挑戰。
(二)互聯網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散播的主場域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這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散播場域的變化。新時代以來,我國相繼進入4G、5G網絡通訊時代,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新興網絡媒體異軍突起,以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取代了以電視、報紙、雜志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成為民眾最主要的資訊獲取源。歷史虛無主義因時而異,轉而在新型媒體快速發聲,制造輿論、影響民意,凸顯“網絡化”特征。
從散播主體上看,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每一位民眾都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參與社會熱點事件討論,形成一定的傳播力。在“全民皆媒”的時代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散播者既包括擁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知名人物,又包括普通民眾。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網絡用戶能輕易獲得百萬量級的評論和點贊,推動網絡輿情生成、發展,左右多數網民的觀點和看法,推動網絡輿情生成、發展。普通網民也可以通過個人社交平臺賬號,以發布、轉發和評論的形式,參與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的散播。
從散播形式上看,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短小、形式多樣。在歷史虛無主義者制造的多起網絡輿情事件中,其隨意裁剪、肢解歷史片段,將原本詳實豐富的歷史內容改編成短小、戲虐的信息,并以文字、圖片、音視頻、游戲、彈幕、表情包等多種形式呈現。例如,歷史虛無主義者截取紀錄片中“慰安婦”老人的頭像做成動圖表情包,手機游戲中將南宋名將岳飛設計為“肉袒牽羊”的人物形象,“暴走漫畫”自媒體賬號上傳短視頻褻瀆英雄人物,等等。歷史虛無主義變得更為“關照”民眾的閱讀習慣和心理訴求,迎合了受眾淺閱讀的習慣,消弭了歷史的嚴肅性和真實性,令受眾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從散播效果上看,歷史虛無主義從精英知識階層完全浸潤至普通民眾。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有向普通民眾蔓延的趨向,但這個過程較為緩慢,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后,才有了漸進的趨勢。此后,隨著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多個傳播平臺的啟用,智能手機用戶的增多,歷史虛無主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迅速蔓延。以移動“微傳播”為載體的歷史虛無主義,改變了過往點對點的單線傳播模式,形成了點對面、面對面的擴散,這就導致歷史虛無主義擴散速度和散播面積的加劇,產生惡劣影響。此外,網絡上的民粹主義、泛娛樂主義等錯誤思潮交織合流,加速了歷史虛無主義擴散,使得錯誤信息散播出現“放大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三)歷史虛無主義耦合智能技術推演、升級
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第三個顯著變化是利用智能化技術拓展活動空間。從歷史虛無主義的生產、散播到影響,都有智能化技術應用的影子。歷史虛無主義者運用網絡爬蟲、數據挖掘技術,對微博、抖音、快手等主要社交媒體進行不間斷掃描,捕捉當下熱門事件、熱點話題,篩選能夠“蹭熱度”的內容,進而設置相關議題,開展輿論滲透。例如,2017年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智能熱點分析,借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御系統、朝鮮試射核導彈等國際輿情,設置解構抗美援朝、中朝關系的錯誤內容并進行散播,企圖否定抗美援朝的正義性,破壞中朝兩國人民的歷史友誼和集體記憶。歷史虛無主義者運用推薦算法,通過為用戶畫像,尋找受眾的興趣點與歷史虛無主義的連接點,進而精準推送包含用戶個人喜好和歷史虛無主義的信息。這種個性化的推薦,既帶有主觀選擇性,又包含散播者的目的性,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使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不斷滲透、強化。在該項技術“賦能”下,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較為明顯地侵蝕著我國青少年這一易感群體,誘導他們自主地選擇、自覺認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使其迷失在歷史的假象中。例如,2018年某技術工程學校學生,在學校團委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惡搞邱少云、董存瑞的內容。據調查,該內容并非學生原創,而是轉自某笑話網站。從中可以窺見,歷史虛無主義結合用戶喜好,潛移默化、精準影響青少年。
從散播影響看,歷史虛無主義者運用深度偽造技術和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模擬虛假用戶,批量發表具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的言論,以壓倒性的數量和較為統一的“民意”,操控大眾認知,加劇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歷史虛無主義蔓延的背后有網絡水軍的身影。這些網絡水軍在智能化技術“加持”下,開始出現大量的“機器人水軍”。它們有不同的頭像、身份和賬號,能夠分析、處理和生成人類語言,并根據特定的主題,自動生成風格各異的語言內容,令人難以區分真假。歷史虛無主義者就是利用了深度偽造和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這兩項技術,創造了大量的“類人歷史虛無主義者”。它們可以有組織、有目的地參與網絡評論、跟帖和討論,混淆歷史真相,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新時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者運用以上技術與主流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爭奪生存空間,使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散播更加隱蔽,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更加深遠。
二、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演變的影響因素
新時代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態勢逐漸式微。因此,有必要理性審思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演變的影響因素,以實現影響因子的正確揚棄。
(一)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
當下國內外局勢的深刻變化影響著歷史虛無主義的起伏漲落。國際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復蘇乏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發酵。大國博弈、貿易沖突、政治對壘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暴露出美歐國家在政治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弊端。與之相較,我國經受了新冠肺炎帶來的嚴峻考驗,確保了國家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我國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以自由、民主、人權標榜的西方話語霸權陷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機,“東升西降”的國際格局日益清晰。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維護霸權之勢仍然存在,持續掀起“顏色革命”,刻意打造“小院高墻”,煽動意識形態對立,模糊事實真相。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始終堅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既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戰略目標,成功地推動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國以自身生動的實踐,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尤其是在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抗疫取得了巨大成績,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并成為世界取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這更加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不僅在事實層面上終結了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而且還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廣大民眾在偉大復興征程中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顯著增強。歷史虛無主義企圖影響民眾的可能性,已經變得微乎其微。
(二)黨中央和社會各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揭批、抵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向,展開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與抵制,其深度和力度均前所未有。在理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虛無主義多次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這是史無前例的。習近平總書記先是以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為鏡鑒,戳破了歷史虛無主義“學術論爭”“思想認識”的外衣,清晰地向人們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旨在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在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真實面目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發表了重要講話。例如,在中央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攻擊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的言論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習近平總書記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使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有了更加清晰的辨識。他提出,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四史”,并強調“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破”到“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系列重要講話,是人們揭批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指南和行動綱領。
新時代以來,社會各界以習近平總書記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論述為指導,針對歷史虛無主義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的現實,通力合作,從實踐層面展開歷史虛無主義糾治。學界從多學科、多視角對歷史虛無主義作了深入的理論剖析。其中,既有圍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根源、表現形式、認識謬誤、抵御應對的綜合闡釋,又有針鋒相對駁斥歷史虛無主義歪曲具體史實的具體分析,還有從文學藝術、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領域展開的思考。這場最初在知識精英群體中蔓延開來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黨的十八大后受到學界一致的批判和解析,向民眾闡明了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虛偽和荒謬。黨和政府則更多從實際工作出發,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實施。例如,國家相繼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將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納入法治化軌道;中央及地方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則開展網絡虛無主義專項整治,全面排查、清理涉歷史虛無主義賬號、平臺,設立歷史虛無主義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專區,不斷強化網絡空間生態治理力度。除了打擊、震懾歷史虛無主義外,國家還公開發行《歷史虛無主義與蘇聯解體》教育參考片,推出一系列聚焦“四史”的書籍、展覽、影視作品和網絡課程,進行歷史事實宣傳教育和正面的輿論引導。在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和努力下,歷史虛無主義不僅逐漸作為一個具有負面含義的概念,進入到人們的日常認知和話語中,而且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窄。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資本力量的滲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資本意志的滲透是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演變的重要因素。進入新時代,以數字技術革命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8%。其中,短視頻用戶、即時通信用戶、網絡新聞用戶、網絡直播用戶,分別占網民整體的94.8%、97.2%、73.4%和70.3%。從中可以看出,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前沿性、顛覆性高新科技,已經改變了人們與世界“溝通”的時效與方式,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在新時代展現得淋漓盡致。技術的力量沖破了傳統的社會話語傳播方式,同時為歷史虛無主義滋生與發展提供了“溫床”??梢哉f,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快捷便利和巨量信息的同時,又給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新的風險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媒介平臺的飛速發展,資本意志已有影響輿論話語權和社會心理的跡象。資本像一只無形的手,其逐利的本性染指著我國意識形態的塑造。例如,2015年加多寶企業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用戶“作業本”擁有的大量粉絲和戲謔英烈的熱度,進行涼茶營銷。新時代資本意志與信息技術“合謀”,進一步加劇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散播與滲透。首先,資本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了一批網絡社交平臺,這些平臺為用戶提供短視頻、圖片、文字、表情包等各類影像和信息符號,將大眾卷入了“沉浸式”的數字化信息界面,并貫穿于日常生活,讓每一位用戶從中難以抽離,從而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提供了更為復雜多樣、日?;纳⒉ネ緩健F浯?,資本逐利的本性容易導致資本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資本控制下的社交平臺為了賺取流量和熱度,刻意發布獵奇、奪人眼球、聳人聽聞的議題,使原本嚴肅的歷史題材常被冠以“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新人物傳記”等名頭,用以“吸睛”和“圈粉”。如此,嚴肅的歷史內容被碎片化、娛樂化,從價值“有用”轉向“有趣”,消弭了人們對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正確認知。最后,社會中充斥的無良資本和反動勢力,依靠雄厚的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從信息生產、分發、影響等程序上,直接開展意識形態滲透,干預輿論導向。他們裹挾推薦算法、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向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使其陷入暗含歷史虛無主義的“信息繭房”中難以進行深入思考和獨立判斷,久而久之屈從于資本意志建構的“意識形態景觀”;利用深度偽造和智能過濾技術,惡意扭曲歷史史實和社會熱點事件的事實真相,通過培植的意見領袖加以散播,影響政治決策,引導民眾政治傾向,為維護國家安全埋下隱患。
三、防范歷史虛無主義蔓延的學術思考
歷史虛無主義的式微,并不代表其退出歷史舞臺。新時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出現的新特點、新動向,表明防范歷史虛無主義需要守正創新,有所堅持和發展。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新時代十年我國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完成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三個“歷史性勝利”,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展是歷史虛無主義式微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恩格斯說:“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當前,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不斷加緊的攻勢,要從根本上清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根本之策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不斷提升硬實力。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有效遏制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非議”之聲。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還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使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如此,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調動和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凝心聚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增強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耐心。同時,將歷史虛無主義就社會矛盾等現實問題制造“輿情”的可能性扼殺。
(二)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話語體系
歷史虛無主義在新時代由“硬”到“軟”,由直白到隱晦,變幻多樣,但其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沒有改變。它將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奉為圭臬,制造了悖離歷史唯物主義的諸多至謬,違背了實事求是、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新時代以來,學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主義本質,進行了詳盡的剖析和批駁,使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本質逐漸被世人認清。同時,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非難與挑戰,學界意識到我國史學研究領域存在的不足。例如,朱佳木指出我國史學領域存在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權受到嚴峻挑戰;楊艷秋指出我國史學理論尤其是歷史理論研究較為薄弱,對有關歷史進程本身的系列重大問題缺乏有突破性的成果,存在受西方學術思想、學術話語束縛的現象。這些問題和不足給了歷史虛無主義者可乘之機。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不僅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努力的方向,也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利器和行動指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學界廣泛共識。對于如何推進中國特色史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學界將其作為具有時代緊迫性的重大課題,積極思考并提出構建方向,即要弘揚我國史學研究優良傳統,繼承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形成的史學共識;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對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具有闡釋力的唯物史觀闡釋體系;努力提出具有原創性的、主體性的學術思想,打造自己的學術特點和優勢等,體現了鮮明的繼承性、時代性和專業性特征。但應該看到,我國構建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基礎較為薄弱,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任務一樣,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因此要深入思考、廣泛討論,以求更大的發展。
(三)注重運用智能化技術,提升網絡治理能力
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成果,為其在新時代滋蔓創造了空間和條件。然而,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帶來的新挑戰,在網絡空間治理,尤其是運用智能化技術糾治歷史虛無主義方面,我們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一定的應對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戰略高度強調:“我們要掌握我國互聯網發展主動權,保障互聯網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要主攻關鍵核心技術,以問題為導向,全面增強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科學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對意識形態領域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揮其優勢,規避潛在風險成為當下思考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學界注意到歷史虛無主義借助互聯網蔓延的趨勢,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其蔓延中的運行機理。例如,修曉輝、杜玉華分析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具體表現為通過操縱算法分析、假借數據識別、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設置陷阱,誤導群眾,并提出應對之策。相較智能化技術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學術研究則稍顯遜色,尤其是智能化技術與歷史虛無主義滲透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但不能否認的是,智能化技術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技術價值,因此應加大對智能化技術與歷史虛無主義糾治的關系研究,發掘其提升網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應用價值。例如,研發“AI辯論專家”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實時、高效的智能回擊;研發“矯正”算法,打破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推薦算法制造的信息牢籠等,通過技術手段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新的延伸趨向。
(四)整合社會力量,構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長效協同機制
新時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較以往變化更為復雜,涉及領域廣、運用手法多。這給辨識、批駁歷史虛無主義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如何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新的樣態變化,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如何發揮各領域、各學科的優勢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破”與“立”相結合的理論是社會各界遵照執行的行動指南。“破”,即破除歷史虛無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既要鼓勵專家學者披露歷史真相,拆穿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謊言;又要加強網絡輿論監管,從網絡信息發布、轉發、管理等環節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發聲;還要完善法律法規,以法治化方式懲戒散播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行徑。“立”,則是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和歷史知識宣傳教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重要方式;歷史知識與新媒體相結合,是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學界從多角度探索治理歷史虛無主義的措施方法,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重要資鑒。但還應看到,各學科對歷史虛無主義抵制研究“用力”不均,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較為突出,而歷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研究則略顯單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相關問題跟進遲緩。再者,理論研究成果與政策措施存有偏差,某些研究對策在實施中水土不服,難以落地。由此,如何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建立協同有效的機制,增強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實效和韌性,是未來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結語
根據十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演變及其特點,反思其影響因素,提出防范建議,目的在于全面、深刻、系統地批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揭露其本質、目的、危害,以及其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讓其徹底現出原形,從而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傳遞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政治思潮,無論我們怎么揭批,怎樣傳遞正確的歷史史實,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都不可能短期內將其徹底消除。因此,我們要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新時代,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2023年第4期,注釋從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王春曉:“走馬觀花”的調查造成的歷史虛無主義事件揭秘 ——關于1983年《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若干情況的調查報告》失實問題真相
2023-08-15?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