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秦起襄公,歷經五百年,浪瀾壯闊,跌宕起伏,及至始皇橫掃六合,成就統一大業。回溯秦帝國的崛起之路,如大河滔滔,迤邐向東,在春秋戰國的歷史長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篇章,對于我們認識和把握大國興衰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百年變局,以法興國
新生的必然代替腐朽的,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東周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土地所有制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舊的宗族制度趨于瓦解,新的家族制度破繭而出,“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劃時代的“春秋戰國”。
大國的興衰,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歷史周期現象。是時周室衰微,不再有制約諸侯的力量,侯國之間相互戰爭,唯齊、楚、晉、秦為強。有的強盛百年而衰,有的曇花一現而敗,有的復興后再沉淪,大多數國家沒能做到持久興盛,其中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大致而言,秦國的舊勢力較小,變法的阻力也小,商鞅變法得到成功:強公室,杜私門,固王權,壹刑者,刑無等級,重刑而連其罪。特別是在吏治方面卓有成效,“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
儒學大師荀子曾到過秦國,在強國篇里夸獎秦國官吏忠實,“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認為這是東周列國中最好的政治生態。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東方的諸侯國雖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變法,但由于這些國家舊貴族勢力專權比較普遍,以致未能使變法進行到底。
齊國擅有漁鹽之利,自西周以來一直是雄踞東方的大國。其疆土南有泰山,與楚魯為鄰;北有渤海,隔海與燕相望;西有清河,與趙為鄰;東濱大海。桓公革新,九合諸侯,霸功顯彰;威王發憤,國勢鼎盛,百年輝煌。齊宣王以后,陪臣秉政,巨室擅主,稷門議政,名為“百家爭鳴”,實為利益集團代言,不修戰備,不助五國攻秦,不戰而降。
周之衰也,晉得南陽,晉文公號令天下,以成春秋霸業。六卿專權,三家分晉,其勢削弱;魏文侯禮賢下士,用李悝、翟璜為相,率先變法,獎勵耕戰,發展封建經濟,稱雄中原。這也為后來的商鞅變法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藍本。魏惠王時,貴族隆盛,“英雄無用武之地”,魏才秦用,自毀長城;四面出擊,河西失守,獻地遷都,正所謂三世者而衰。
縱橫江淮、兼并吳越、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楚國為春秋第一大國。楚悼王變法,削減貴族特權,明法審令,開發邊遠地區,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其后,宗族依舊威強,群臣亂王,反攻倒算,吳起肢解,權臣虛其國以事秦,用其威以誘君;合縱伐秦,患得患失,喪地破軍,江河日下。
總而言之,東方諸侯國變法之路修遠而多艱,舊貴族逆歷史趨勢而動,試圖復辟分封制,殘存“世臣”“世祿”舊制度。即使到了戰國末期,東方國家舊貴族勢力專權依舊比較普遍,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等宗室貴戚“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僇力本業 定于一尊
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這就是說,秦國走進戰國歷史舞臺的中央,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賢,公孫鞅(仕秦有功,封于商,號商鞅)入秦國,得孝公信任,卒定變法之令。變法后秦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迅速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從而徹底改變了戰國的地緣戰略格局。
商鞅變法,僇力本業,實行“初租禾”,發布《墾草令》,把發展農業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由牧轉農,以農為本,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實行“開阡陌封疆”的惠農政策,懸賞三晉農民到秦國種地,給田宅,免兵役,使專力耕織。到了秦昭王時期,秦國不僅關中地區農業發達,就連巴蜀地區也是沃野千里,有“天府”之稱,成為戰國時期的天下糧倉。
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應的身份地位。商鞅第一次變法特別規定:粟爵粟任,即按照納糧的多少授予官職和爵位;武爵武任,即按照軍功的多少授予官職和爵位,從而沖破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的羈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仇”,“秦之銳士”遠遠勝過“齊之技擊”、“魏之武卒”,這與軍功激勵制度密不可分的。秦國以軍功升進,無論他是什么人,打勝仗的有賞,打敗仗的受罰,所以人人奮勇,以求軍功,這從制度上保障軍人這個職業在秦國令人尊崇,讓他們為家族利益而戰,為功勛和榮耀而戰。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鞅第二次變法時,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推進郡縣制,歸并各小都、鄉邑、村落為大縣,全國凡四十一縣。每縣置一縣令,掌管全縣政事,取消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總之,商鞅兩次變法,既破壞了舊的奴隸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新興地主的家族制度,奠定了國富兵強的政治基礎,使秦國走上了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道路。
統一需要集權,集權助力統一。在春秋戰國的角斗場上,只有強者才是最后的贏家。握指成拳聚合力。郡縣制統籌秦國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發揮舉國體制在統一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國家戰略能力,使秦國在戰爭中贏得更大的比較優勢,做好“大出天下”的準備。
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這是秦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商鞅明確提出“燔詩書而明法令”的主張。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始皇帝下令“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收去“詩書百家之語”,禁私學、巷議、造謗,堅決打擊“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的舊勢力代言人,從意識形態領域維護中央集權,國家統一。
大河向東 九州攸同
地緣戰略是抉擇強國之略的客觀依據。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溝壑縱橫的岐隴之地是無法支撐秦人的強國夢。實力強大的秦國已經在雍州崛起,而且它不會止步于渭水。秦國歷代雄主一以貫之東進,披堅執銳,攻城野戰,經“九都八遷”,定鼎咸陽,飲馬黃河。
大直若詘,道固委蛇。秦國東進是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必然會受到東方大國的猜疑、防范和打壓。如果說秦國將自身的拓展目標限定在崤函以西,那么作為春秋霸主的晉國則是可以默許、容忍的,一旦東進,一個具備壓倒性優勢的秦國必將主導天下,這就是晉國重兵設防崤函鎖鏈,扼其咽喉,使其無法逐鹿中原的根本原因。
一次戰役戰斗的失利,可能招致“滿盤皆輸”,成為一個國家戰略發展的“轉折點”。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利用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之機,越過晉國偷襲鄭國,無功而返時,晉軍設伏于崤山,崤之戰,秦東征之師全軍覆沒。
面對波譎云詭的春秋風云,復雜敏感的崤函環境,危機四伏的秦戎關系,毛羽不豐滿的秦穆公痛定思痛,忍詬于強晉,轉而西征,秦戎交匯,農牧融合,益國十二,拓地千里。鞏固了戰略后方,秦國東進后顧無憂。天眷秦人,秦不負天。歷史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強晉分裂為魏、趙、韓,秦國把握戰機,重啟東進戰略,走出崤函通道。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秦人追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考驗的是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已走進歷史舞臺的中央:“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尤其是秦軍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戰斗力居七雄之首,曾經與其實力并駕齊驅的魏趙齊楚等國被遠遠超越。
秦國咄咄逼人的遠交近攻政策,引起東方國家的憎恨與反對。合縱聯盟追求是力量均勢的抽象目標而非具體的戰略利益。秦人欲伐韓,“下兵三川,以臨二周,據九鼎”,這是齊、趙、楚、魏不惜代價也要避免的噩夢,從而導致東方國家組織了戰國時期的最后一次反秦聯盟,兵臨函谷關。
南下伐蜀還是東進伐韓,重臣司馬錯與張儀二人就軍事戰略方向進行了激烈辯論。盡可能排除或減少外部勢力的干預,特別是東方國家的聯合武裝干預,把局部戰爭保持在可控范圍內,避免使之縱向與橫向升級和,在權衡利弊后,秦惠王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揮師南下。
秦國武力擴疆拓土,一舉吞并蜀、苴、巴三國,開地益眾,富國強兵,并以此為前進基地,輻射西南,整合戎狄小國,不斷蓄勢聚力。巴蜀位于楚國上游,順流而下,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得蜀則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至此,秦國統一中國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秦應水德之運,順應潮流,以西漢水為統一中國的出發陣地,沿渭河而下,“汧渭之會”、“涇渭之會”,進入洛水,匯入黃河,大河向東,勢不可擋,并海內、兼諸侯、九州攸同。
壯哉!獵獵秦風,秦人自強不息、其命維新、其志惟堅,開啟中華“書同文、車同軌”新征程。盛哉!大秦之德,秦朝是一個短暫而極其偉大的朝代,漢承秦制,漢后歷代制度又自漢制嬗變而成,百代皆行秦政。
這,就是秦人追夢五百年的歷史啟示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