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由英雄集體創作的英雄工程【1】。紅旗渠是水利工程,是為了解決林縣(林州)人民缺水問題的。在紅旗渠開工的時候,林縣人民的物質生活是什么狀態可想而知。可是,林縣人民為什么在物質條件那么貧乏的條件下,能夠響應林縣縣委的號召,千軍萬馬上太行,而且一干就是十年?顯然這是非物質的精神起了作用,是道層面的精神,轉化成了器層面的物質,可以說紅旗渠工程是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毛主席共產黨帶領人民由精神的富裕帶來物質財富的迅猛增長的杰作——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以楊貴同志為書記的林縣縣委“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2】的道器變通。毛主席的思想給了林縣人民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3】力量,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是絕對不能缺少的,也是決不會多余的。這里不得不指出一點,人的精神并非從天上掉下來,人的精神是內在的道層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存在的【3】。那精神怎么來呢?靠外在的力量激發出來。毛主席就是最善于激發人的精神革命領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確定后,毛主席又親自哺育了楊貴這樣具有決定性因素的干部,所以說紅旗渠工程建成完全是毛主席道器變通的一個特殊的杰作,完全說得通。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外出視察途中【4】,在河南新鄉火車站接見過楊貴。
毛主席握著楊貴的手說:“林縣楊貴,我知道你,你治水很有一套。”
毛主席對林縣大修水利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老人家說: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搞水利。”
主席接著和楊貴有了如下對話。
問楊貴:“林縣有多少人?”
答:“60多萬。”
問:“林縣有林嗎?”
答:“山上土薄石厚,原有一部分自然林,這次大辦鋼鐵砍了不少。”
問:“辦鋼鐵你們上了多少人?”
答:“地委讓我們上15萬人,我們目前只上了五六萬。”
問:“五六萬人怎么住啊?”
答:“都住在野地里。”
這時候毛主席表情立刻嚴肅起來:“五六萬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
楊貴說:“現在還不多,但已經有了苗頭。”
毛主席做了一個不贊成的手勢說:“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凍病了怎么辦?”
楊貴的心情很沉重,他還有更焦急的事情要向毛主席匯報:“林縣經過興修水利,今年的秋糧作物獲得了大豐產,可惜不能全部收回來……”
毛主席追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兒啊?”
答:“精壯勞力出來辦鋼鐵,莊稼顧不上收,棉花顧不上摘。群眾住在野地里,大便都用棉花擦屁股,眼看著雪白的棉花被糟蹋了。”
毛主席這時把目光轉向大家:“好不容易修了水渠和水庫,長了好莊稼,卻沒有人收。這怎么能行呢?大煉鋼鐵不能再上人了,已經上去的留下少數人建設小高爐,其他人馬上撤下來!一部分人收莊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興水利。”
由此可見,毛主席不僅是走馬觀花的視察,而是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有了調查,有了研究,他才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統籌解決問題。并且,毛主席始終尊重普通老百姓,把人放在第一位,他見不得那些不把普通人當回事的人和事。這才是無產階級的以人為本!
我們可以想象,毛主席這次親自接見楊貴的談話,對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有多大的幫助、鞭策和鼓舞。
楊貴幾十年如一日在多個場合強調紅旗渠精神的最重要的還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別是“為了人民”,堪稱是整個“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這不正好說明,楊貴是一位深悟毛主席之道,真正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好干部,好黨員,林縣人民的好領導。
楊貴為何在林縣有那么高的威信?
這不是偶然的,他是毛主席思想哺育成長起來的杰出基層領導干部。
楊貴書記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他工作的常態。
楊貴同志不僅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擁戴,老一代革命家也對他的工作給予多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我研究楊貴,是和陳永貴,以及吳仁寶、王宏斌、史來賀、雷金河、郭鳳蓮、葉昌保、周寶生、孫開林、羅太平、郭重慶、郁全和、李良寶等等這樣的鄉村紅色企業家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具有帶領一批人創新創業的企業精神,同時他們又是在公有制里面工作的,是具有不謀私利,也就是具有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共產黨員【5】。
還要提一件事情,紅旗渠完工后,楊貴奉調別處擔任更重要的工作,先后在公安部、五機部(后來叫兵器工業部)、農業部、扶貧辦公室等部門工作,直至1995年6月離休。
2002年6月13日,楊貴同志作為國務院扶貧辦顧問曾到河南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鄉耿莊村【6】指導工作,提出了許多希望和指導意見,并主動提出要成為耿莊榮譽村民。這次在耿莊停留期間,區委書記郭清春同志向楊貴同志匯報了中央、省、市領導同志關于耿莊的重要批示和指示。楊貴同志與耿瑞先促膝交談,不顧高齡和疲勞,深入到學校、田間、企業進行調研。
楊貴同志在調研時指出,耿莊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建國50年來經濟發展中,有些弊端去除了,有些先進的東西吸收了。耿莊的經驗不僅僅是一般的艱苦奮斗,而是生產關系的變革。耿莊的領導班子敢于創新,做了許多其它地方沒有做過的工作,路子非常對,很前沿,值得加深研究。楊貴同志表示,回去后召集有關部門座談,并請國務院農村經濟發研究室的同志到耿莊調研。
2004年5月,楊貴同志在參加完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四十周年大會后,途經新鄉提出要專門再到耿莊看看的。耿莊村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儀式,歡迎原林縣縣委書記、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顧問楊貴同志成為耿莊“榮譽村民”。
楊貴同志從耿莊帶領大伙集體致富的帶頭人耿瑞先手中接過“榮譽村民”證書,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指出:來到耿莊,聽了情況介紹,看了幾個地方,不到兩年時間,變化這么大,特別高興。耿莊不僅經濟發展上在全國來講是超前的,另一方面村民在生產上走出了一條新路,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按行業分幾大塊。農業既不是大集體,也不是獨戶經營,而是通過成立公司組織大家搞生產,農業上用人并不多,但產出很高、很受啟發,很好!當然還有些問題需進一步研究。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希望耿莊村兩委班子和瑞先同志要發揚“愚公泉”精神和耿莊精神,按照“三個代表”要求,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把現在已經肯定很對的繼續做下去,有些再完善。在經濟發展上,取得更大成績。
楊貴是紅旗渠建設的領導者,是我們優秀的集體經濟的老干部,他對耿莊講的這番話,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已經去世的焦裕祿同志,還有史來賀同志的心愿,我們希望耿莊的子弟兵和耿莊人民再接再厲,在繼承我們黨,我們的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創新思路,把耿莊的建設搞得更好,同時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象史來賀、楊貴那樣,幫助更多的村莊走出共同富裕之路來。
【在楊貴題詩前,我和紅旗渠建設的老英雄任羊成合影】
楊貴同志于2018年4月10日逝世,享年91歲。楊貴的名字和紅旗渠永遠聯系在一起,他多次反復宣傳的紅旗渠精神,永遠不會多余,永遠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并且會不斷發揚光大,因為那是共產主義事業不可缺少的道層面的東西。
毛主席的思想哺育的干部,其中象楊貴這樣的不少,他們共同特點就是首先在精神上先“富”起來,然后在用精神的富有,帶動物質上的豐富。與精神密不可分的是思想上相信群眾相信黨【7】。楊貴式的干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想法,轉化成說得通的說法和行得通的做法,帶領大家干出類似紅旗渠這樣的工程是必然的。這就是精神變物質,同時物質也變精神過程。這是由道而器的過程,也是由器而道的過程,這兩種都是道器變通的循環。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獨樹一幟,從毛澤東文化看,該路線有個特點,就是在道層面的物質不豐富,甚至還十分貧乏的時候,首先突破客觀物質條件的束縛,率先在道層面的精神上挖掘潛力,在思想上迸發活力。有了充沛的精神,有了充分的思想儲備,干起事來,就有了持續的力量——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干部群眾有無窮無盡的干勁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解決了精神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是不是物質層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呢?這樣,當黨員干部思想先富,精神先富,群眾的帶頭人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這不就更容易帶動群眾思想精神的富裕,再進一步帶動全體人民在物質的共同富裕【8】,是不是更靠譜呢?
在毛澤東文化里,到了實現物質共同富裕的程度時,精神層面的富裕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的,黨員干部的自我革命,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不能有絲毫停息的——這就是持續的不斷繼續革命的要求。道層面的思想革命是道器變通之根與源【9】。
【1970年代紀錄片《紅旗渠》】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