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單從國力與影響力上來看,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其國力甚至超越唐玄宗開元之治的鼎盛時期。事實上,隋朝是北周的延續,隋文帝通過和平過渡的方式從北周的手中接過了軍政大權,建立了隋朝,南下滅亡南朝,使分裂了數百年的中華土地重新得到了統一。
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馀,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后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采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后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并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于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史料記載,其隋朝之所以滅亡,與其統治者有著很大的關系。首先,我們不能否認隋煬帝的功績。在隋朝統一中國的歷史上,他的功績不可抹滅,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他率領51萬大軍南下滅陳,之后又北上掃平突闕,使隋王朝完成了二百多年來的統一,可以說,其父親隋文帝從北周手中和平奪得了一個富庶的基地,然后他以此為基地南征北戰,一統中國。其所處境地很類似于掃平華夏,一統中國的秦始皇,他開鑿了京杭大運河的偉績也就如秦始皇北筑長城一樣,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此乃于下部細述。
不過隋朝的滅亡確是一個蹊蹺,為何呢?隋煬帝可謂是文武全才,文能治世,武能定國,其在位時期,隋帝國掃平了周邊任何國家。
首先要說的正是因為隋煬帝的偉大害了他自己,此時的他猶如征服印度的亞歷山大大帝,雖然其戰功卓越,但卻也陷入了戰線過于長,軍力外放,內部空虛,并且其大隋本土上本有不少是新征服的土地,其民心不穩,加上修運河的用意不被理解,被認為是殘暴不仁,促成了其民心支持率下降。是他的自信害了他自己,他太相信自己能夠控制住這樣的局面。同時,由于他的偉大,他的神武,讓擁護他的高級將領們很過于擔憂,在漢武帝時代,神武的漢武帝才是大臣們真正的惡夢,因為他根本不需要臣僚,隨時可以斬殺大將及丞相,因為他本身的統帥能力驚人,不會因為死了一個將軍就無人將兵,沒有一個權臣喜歡這樣一個君主,沒有人喜歡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的感覺,這樣的君主太可怕了。在民眾的不理解下,再加上朝廷中失去支持,更加上軍隊的遠離權力中心,使煬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這些條件成了李唐政權叛亂成功的基礎。不過由于煬帝的神武,其他藩王也不敢公然反對,但其后,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他的整頓,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等于把貴族逼上了不得不反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反抗立馬誕生,造成一呼百應的叛亂。
總的說來,隋煬帝是古今最為偉大的君王,其統治時間也不過十余年,但卻完成了京杭運河的修建,也完成了對南,對北,對西方,對朝鮮日本的征伐與統一,基本上掃除了任何一切非隋武裝力量。想必讓任何人在那個時候也無法做到這樣的功績。他的新政治體制如果成功了則將根除了之前國家分裂動亂的原因,也許隋帝國真可以成為傳承千年的大帝國,只是因為其操之過急,促動了太多的利益沖突,算起來,也就是個變法失敗的結局。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