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踏上博爾塔拉這片土地,少年時的許多記憶就像蒙古草原上忽然出現的馬蹄聲,向我奔馳而來。我感到了一種激動,還感覺有一種榮幸。
我生長在福建,少年時從歷史書上看到西域,那是多么遙遠的地方啊!唐詩說“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關就是西域,陽關就夠遠了,西域那月氏、匈奴、烏孫所在的地方更遙遠得多。
那是張騫出使的地方,從前漢武帝派張蹇出使就是要他去聯系月氏,夾攻匈奴。張騫之行的深遠意義,還在于開拓了后世聞名海內外的“絲綢之路”,開啟了漢族與西域多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F在,我來到的博爾塔拉,就是當年月氏所在的地方。
博爾塔拉,蒙語意為“銀色的草原”。它地處中國的西北緣,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界長達380公里,有“中國西部第一門戶”之稱。
匈奴日逐王歸降漢朝后,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過了約千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了西遼王朝,這期間在今日博爾塔拉首府博樂市西南建起孛羅城。宋元之際,成吉思汗把額敏河流域封給三子窩闊臺,稱這里為“博落脫兒”,這是“博爾塔拉”地名形成的開始。
清入關建中央政權后,蒙古瓦剌部逐漸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1671年后,準噶爾貴族發生內訌,內戰持續不斷。清政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余年,才最后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割據勢力,繼而平定了南疆的叛亂,重新統一西域,并于1884年把西域改稱新疆。
博爾塔拉最著名的歷史往事,就是察哈爾蒙古族官兵的“西遷”與蒙古土爾扈特部的“東歸”。
先說西遷。1763—1764年,清政府兩次從張家口征調察哈爾蒙古族官兵2000名西遷戍邊,其中1800名攜眷移駐博爾塔拉、哈布塔海和賽里木湖一帶。察哈爾八旗在這片天高皇帝遠的土地上,英勇抵御外侮,驍勇善戰;始終堅持擁護中央,反對分裂割據,他們的每一個男女都為保衛祖國做出了貢獻。
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詩。
作為蒙古四大部之一的土爾扈特為避免與準噶爾的沖突,部族中的大部分人于明朝末期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開拓家園,建立起土爾扈特汗國。
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多年,這時沙俄發展起來了,要求土爾扈特人向沙俄俯首稱臣。這是沙俄不斷向外進行領土擴張的時期,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不斷征調土爾扈特的騎兵去為沙俄作戰,其中同土耳其人的戰爭就打了21年。在沙俄連年的戰爭和不斷向土爾扈特征調青年充軍的過程中,土爾扈特人減員非常嚴重。十萬土爾扈特青年被征去,大量戰死,回來的只有一二萬人。17世紀末,土爾扈特人還有七萬多帳,到18世紀60年代只剩下四萬一千多帳,沙俄向土爾扈特征兵仍不斷增長。這期間沙俄還強迫信仰藏傳佛教的土爾扈特人改信東正教。土爾扈特人的肉體和精神都在經歷著淪亡,再這么下去,土爾扈特部就將不能存在了。
1771年,29歲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領著17萬土爾扈特人決定返回故土。做出這個決定,并且要得到全體土爾扈特人響應并不容易。土爾扈特人畢竟在伏爾加河下游生活了140年,這里的草原和牧場都留下來他們和他們的祖父的足跡。
1771年1月5日凌晨,寒風凜冽。當陽光灑向大雪覆蓋的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土爾扈特人出發了。渥巴錫率領著一萬名土爾扈特戰士斷后。渥巴錫舉著火把帶頭點燃了自己的木制宮殿。以火光為號,剎那間,無數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這種義無反顧的悲壯之舉,表達了土爾扈特人一去不返,脫離沙皇,返回祖先故土的決心。用他們的話說:“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
土爾扈特東歸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圣彼得堡,這時的沙皇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她認為讓土爾扈特整個部落在她的鼻尖下出走,是沙俄的恥辱,她立刻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并派哥薩克騎兵前去搶占土爾扈特人必經的險要山口,截擊土爾扈特人。哥薩克騎兵是沙皇的禁衛軍,以十分強悍著名。據說,在歐洲戰場上,有人把“哥薩克騎兵”說成是個恐怖的名字。
土爾扈特人是趕著牛羊牲畜,帶著老人、婦女和小孩整體遷徙的。土爾扈特人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一場場激戰在草原上展開,土爾扈特人視死如歸的決心使他們寧與追兵戰死也決不回頭,土爾扈特的男女老少全都參加了戰斗。草原上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土爾扈特人的尸體,活著的土爾扈特人繼續前進,鮮血染紅了馬蹄,極其悲壯。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1771年4月),清廷得知了土爾扈特舉部東返的消息。朝廷中對這件事發生了爭論,如果俄國政府出面干涉,是把土爾扈特部擋回去,還是把他們接回來,意見不一致。
土爾扈特人回歸祖先的故土,一路上以成千成萬人的犧牲闖過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軍隊的圍追堵截,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終于在五月的一個清晨,回到了祖國邊陲的伊犁河畔。土爾扈特部東歸出發時17萬人,到達伊犁只剩下7萬人。土爾扈特東歸,整個部族穿越歐亞大草原,歷時近半年,行程萬里,是人類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犧牲的一次偉大長征,是不朽的英雄史詩。
土爾扈特部剛剛到達伊犁,沙俄就通過外交手段與清政府交涉,要求清政府不得接受土爾扈特部。乾隆皇帝命人回復沙皇,大清將好好安置土爾扈特部。
誰料沙皇又派人來交涉,聲稱清國若不交出土爾扈特部,俄國不惜發動戰爭。乾隆皇帝大怒,回復:爾等敢入我界,我必與爾等交戰!
1771年秋,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了土爾扈特部渥巴錫等十三人及隨從四十四人。乾隆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在兩塊巨大的石碑上,以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為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指派官員勘察水草豐盛之地,劃給土爾扈特人做牧場。并撥專款采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牧民。土爾扈特東歸的壯舉感動了很多人,各地也相繼捐款捐物,接濟土爾扈特人。
1775年,率領土爾扈特部東歸的領袖渥巴錫因戰傷、積勞成疾,病逝,年僅33歲。臨終囑咐部眾,愛惜故土,安守本分,毋生事端。
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歷史,穿越亞歐大草原堅定不移地回歸祖國付出的巨大犧牲,渥巴錫的囑咐,都是今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保衛邊疆,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最可靠的力量,最寶貴的財富。
下面是來自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消息
王宏甲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作“塘約經驗”專題講座
8月31日,應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黨委組織部、黨校(行政學院)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塘約道路》作者王宏甲來博爾塔拉自治州作“塘約經驗”專題報告。此次報告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扎實落實自治區脫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強化基層黨建推進脫貧攻堅,凝心聚力、全力以赴,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王宏甲老師緊緊結合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2014年以來的發展變化,全面講述了塘約村黨組織是如何在洪災之后,帶領村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之下,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村社一體,抱團發展,合股聯營”的發展新路。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塘約村在短短兩年時間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華麗轉變”,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塘約道路”。整場報告既從理論的高度系統分析、總結了塘約道路的成功原因,也從具體實踐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塘約村村民在當地黨組織帶領下勵精圖治、不懼困難、敢于實踐、敢于成功的生動畫卷。
王宏甲的報告生動、精彩。報告中一個個經典案例,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抓好自治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抓黨建促脫貧,強基層基礎,凝聚民心。參會人員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塘約村的好經驗、好做法,并把這些好經驗、好做法運用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去。在實際工作中緊緊依靠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基層黨組織扎實開展工作,結合實際,把村民真正組織起來,找到一條符合實際的脫貧攻堅路子。
各縣(市)黨委組織部部長,自治州黨委各部、委,自治州各委、辦、局、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中央、自治區駐博單位分管黨建工作的領導,州派“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各鄉(鎮、場)主要負責人,各縣市村(隊)黨組織書記,縣(市)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干部和州(市)黨委黨校教職工及部分主體班次學員600余人聆聽了報告。
來源:博州黨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新疆公安西北狼喊話福州郭"律師":難道律師可以侮辱我們的開國領袖?
2017-07-22買買提:為什么東突分子在新疆掀不起大浪,因為他們得不到各族廣大人民的支持
2017-06-06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