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體制內外明目繁多的各種紀念活動,讓我們有機會真正認識馬克思——這位“熟悉的陌生人”。
說馬克思是熟悉的,是因為人民共和國是馬克思主義立國的國家。馬克思主義是執政黨的指導思想。憲法、黨章都寫著馬克思的名字,教室、禮堂的墻上都掛著馬克思目光銳利的畫像。
在中國,馬克思是無處不在的,所以他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人。
但說他是陌生的,是因為對許多人而言,除了開大會做報告時有口無心地念念他的名字,或者為了考試背背教科書上的教條之外,很少有人真正下功夫去研究馬克思的思想和生平。
也許正是因為馬克思的地位過于尊崇,人們會下意識的認為,馬克思主義無非就是“官方那一套”,本能地對他產生了疏遠感。
其實馬克思一點兒都不“官方”。他終其一生都是被官方和主流排斥的邊緣化民間思想者,靠極不穩定的稿費和恩格斯的接濟為生——今天中國的許多民間思想者也正在過著當年馬克思的生活。
1850年5月20日——這一年馬克思32歲——馬克思夫人燕妮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馬克思一家被債主逼債的情景——
“我們手頭沒有這筆錢,于是就來了兩個法警,將我不多的全部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我那可憐的孩子的搖籃以及眼淚汪汪地站在旁邊的女孩們的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說兩個鐘頭以后要把全部家當都拿走。那時忍著乳房疼痛的我就只有同我那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地板了。”
正如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馬克思一家飽受貧困的折磨。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資助,馬克思不但無法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于貧困。”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前后上映的電影《青年馬克思》【點擊閱讀】,讓中國觀眾對馬克思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影片不到兩個小時的容量所限,也遮蔽了一些內容。
1835年10月,馬克思進入波恩大學,次年轉入柏林大學。起初他攻讀法學,后來潛心研究歷史和哲學。
馬克思一度對黑格爾主義非常感興趣,并成為左翼的青年黑格爾派博士俱樂部的成員。但馬克思一直對黑格爾思想的唯心主義內核持警惕態度。1843年,馬克思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自己受到的黑格爾思想的影響做了一次系統清算。
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在國家問題的上的唯心主義立場,得出了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唯物主義結論。
對待費爾巴哈,馬克思也經歷了一個相似的思想歷程。
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但對其形而上學的特征進行了批判。1845年,27歲的馬克思在流亡布魯塞爾期間,寫成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部著作,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質疑和自我批判精神成就了馬克思。
今天的中國思想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馬克思式的自我質疑與自我批判精神。
此時此刻,黃浦江畔新錦江大酒店金碧輝煌的大廳里,大咖云集,正在舉行一場“思想者論壇”。場面之豪華氣派,令馬克思們的博士俱樂部顯得無比寒酸。
這個思想流派,曾經在阻擊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以及“中國崩潰論”方面做出過不小的貢獻,我對之深懷敬意并深受影響。
但是在今天,面對貿易戰的慘烈結局,面對關鍵技術被人卡脖子的窒息局面,面對國內兩極分化的趨勢,面對新資產階級已經開始覬覦政權的動態……面對種種這一切,難道仍然沒有任何的自我質疑與自我批判?
四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難道只有經驗,沒有教訓?
一個思想流派,如果不能自我質疑與自我批判,則當初怎樣獲得群眾,今天就會怎樣失去群眾。
馬克思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思想者。既云“思想者”,請學學馬克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