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專門討論一下中國的教育問題,到底應該走什么方向?
我認為反映了中國當代的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推行的教育市場化改革。這個現在已經成為綁架中國科技創新,阻礙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成功,阻礙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甚至應對中國現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缺乏這么一個基本的經濟問題的最大障礙。
中國的教育問題
比醫療和養老問題還要復雜,為什么?
這里面涉及了三個問題,既有片面學習西方的問題,更有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問題。
這三個東西結合在一起,科舉制、官僚管理再加上片面學美國的教育市場化,沒有學到美國有價值的部分:比如說設立教育基金、土地贈予大學。還要加一個因素,跟中國過去30年片面地以城市化,尤其搞超大城市為中心,以為這個是提高人均GDP的發展的捷徑。
這四個問題加在一起,使得今天中國教育問題成為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和應對美國貿易戰的頭號障礙。
我是肯定中國過去30年里面,教育事業是出現了巨大的發展的。對GDP增長的貢獻,對中國整體國民教育素質提高有很大的貢獻。這些成績我認為是不能否定的。
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動機和西方和蘇聯東歐國家改革的動機,原始動機其實都是一樣,就是財政部缺錢。缺錢以后,把本來是政府要大量補貼開支的醫療和大學,也搞市場化的改革。所以很多的大學,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學,名義上還是公立大學,但實際上做了很多市場化的措施。
所以在北京大學這樣好的公立大學里面,基礎科學研究的數學、物理、化學,然后還有歷史、哲學教員的收入是非常慘淡的。
如果按照財政部的撥款的話,我告訴你北大教授的工資一個月就幾千塊錢,低的時候一個月就兩三千塊錢。現在各個學校如果能給教授的工資增加到幾萬,甚至是工程和經濟、商業管理的教授會增加到幾十萬,這些錢哪來?都是搞市場化辦班額外收費賺來的。而這個收費的辦法,學的是美國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的模式。
所以這些學校是打的公立大學、公立醫院的旗號,利用了公立大學和公立醫院的社會的聲望,再加上和美國、西方國家合作合資來提高的社會地位,從中來增加教育的收費,提高教育的成本。
但是代價是因為政府沒有在同時足夠地加大對基本教育和基礎研究的投資,特別是沒有學美國,把中國的重點大學從地價昂貴的大城市移到中小城市,甚至鄉村里去,所以中國大學的成本增加的幅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一流的大學。所以這是中國目前技術上還能模仿美國追趕縮小差距,但是在基礎研究上的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
中國沒有獨立自主地進行基礎研究的能力,才會逼得我這樣的在國外就已經在前沿獲得成就的科學家想要回國生存,空間幾乎是小到沒有辦法讓學生在科研和教學單位堅持研究的程度,大部分都下海了,這是中國非常嚴重的問題。
然后你也就會知道,為什么世界上幾乎所有一流的科學家和學者都非常愿意到中國來講學,來和中國合作,但都只是蜻蜓點水。
中國闊氣到什么程度,開什么諾貝爾論壇,一次就報銷演講的經費,甚至出場費都可以達到幾萬十萬美元以上。但是,要像在美國一樣留下來,在中國培養一流的研究生和年輕的科學家的人屈指可數,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中國現在放開二胎的生育的人口政策,效果很低,在于中國普通的工薪階層,包括像我這樣沒有參與企業經營,沒有參與金融的,沒有直接地去投機或者投資的教授,如果要憑自己的工資,在上海、北京買房,或者是子女要上學,幾乎就已經是不堪重負了。
負擔就在于現在搞市場化發明的課外活動的收費。
本來中國的學制是非常支持男女平等的,所以中國的家庭普遍都是雙職工,那么父母5點下班,學校5點放學,才有可能出現普遍的雙職工的家庭和中國婦女地位的大幅度提高,男女平等、同工同酬。
美國和歐洲就不行,
為什么?
在名義上搞素質教育的,實際上是為利益集團牟利開了一個大門,所以公立的學校名義上是免費的,早的甚至十二點、晚的兩三點就放學了。然后放學以外的課外活動,這是要收費的。
那么對德國那樣的國家來說,社會治安比較好,那么學生如果可以自己去步行、騎自行車,甚至坐火車去參加社會課外活動的話,家庭負擔并不大。
但是你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因為德國的社會福利是高所得稅所造成的。然后中國的所得稅非常低,學的美國。
美國創造了一個龐大的課外活動的利益集團。很多家庭夫妻離了婚的、離異的,或者說單身母親,要想維持小孩課外活動的開支,往往得找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才會有美國目前那么多的社會問題、家庭的問題、槍擊問題、吸毒問題。
所以我批評美國經濟學,說私有制市場化是有經濟效率的,這是一個神話,他們把社會的負擔踢給政府了,提給福利社會了,企業只管賺錢。所以名義上的企業利潤率,私營的肯定高于公立的,但是社會效益實際上是要比社會化的福利低得多。
所以你就明白為什么中國會有大量的打工的人群,要把子女放在家鄉受教育,帶到城里面來養不起。
因為現在的課外活動,什么奧數,什么中文、國學,各種各樣的,連音樂舞蹈什么,才藝通通加起來,幼兒園開始一年要付一萬,這是普通家庭的水準。高檔的呢?這個數字都把我嚇了一跳,高檔的一年要30萬,我這北大教授都付不起。
那么如果進不了中國的公立小學,我講進不了的,包括外來的大學生、農民工,甚至外國人的技術專家、高管,要在中國上私立的中小學,甚至私立的國際學校,還要想到國外留學的話,一年的成本要多少?我給大家一個大概數據:中小學的學費平均一個人一年也是六到三十萬。如果是六萬的話,基本上就相當于中國每個人的年平均可支配的收入,你都不用吃飯、睡覺、看病了,全部就變成小孩的教育費用了。
那么如果你這樣來算的話,中國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畢業,再加大學再加留學,那么你只要生一個子女,你的教育費用最低端的也得百萬以上,中高端的千萬以上。
你說中國怎么可能鼓勵有教育的家庭,多生孩子?生一個孩子就已經吃不消了。生兩個孩子,幾乎沒有可能。
然后才會促使中國的金融市場畸形的繁榮。除了金融投機以外,除了房地產投機以外,沒有任何實體經濟可能產生如此高的利潤,來養活你的子女能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滿足我們原來的普通的工人農民的家庭升級的愿望,就是要把小孩從只有小學、初中水平要提高到高中和大學水平。
中國在目前的體制底下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講教育費用的沉重負擔的來源,實際上是搞少花錢的市場化改革,實際上是政府甩包袱。
政府收稅的稅基越來越少,依靠土地金融可以支撐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余地也越來越少。然后放任教育的有關的利益集團用市場化收費的辦法,抬高教育的成本,同時抬高房地產的價格,造成的第一座大山。
那么這座大山有沒有辦法化解呢?
我認為是有的,只要改一個思路就行
我們現在出國人也很多了,比較美國、歐洲、日本,也包括前蘇聯、東歐國家,各國家的教育模式,是否有適合中國借鑒的經驗。
然后中國自己的發展經驗,我認為從當年中國民間辦的學校,然后到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辦的抗大,然后科學院辦的中國科大,加上中國自己創辦的中國人民大學。我們有這么多不同類型的學校,中國能不能找到一條自己發展的道路?我認為是可以的,這就需要我們慢慢地摸索。
文章來源于眉山論劍陳平 ,作者眉山劍客陳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