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時代,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大國間的戰略博弈日益激烈。從經濟領域的關稅大戰到地緣政治的軍事對峙,從科技封鎖到文化滲透,從產業鏈競爭到金融戰圍剿,大國間的較量無處不在。然而,在這場全方位、多維度的戰略博弈中,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始終是大國戰略博弈的終極密碼。
一、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
(一)軍事力量是國際話語權的根基
在國際舞臺上,一個國家的話語權并非僅僅源自經濟實力或者外交技巧,而是深深扎根于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力。長期以來,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事威懾力,在國際事務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擁有11個航母打擊群、遍布全球的37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每年還有高達8000億美元的龐大軍費開支,鑄就起一個鋼鐵巨獸。這不僅是美國不可一世的全球霸權的根基,更是其蠻橫至極的國際話語權的底氣所在。歷史不斷驗證著一條鐵律:談判桌上的每一分話語權,都需要戰場上的實力作支撐。筆者早就說過,“忍不來和平,讓不來和解。和平是打出來的,和解是斗出來的。一味消極的妥協和退讓,只會招致貪婪者更大的貪婪,甚至釀成橫禍巨患。”無論是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峙,還是近年來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沖突,美國的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始終是其施壓與談判的關鍵籌碼。
(二)歷史經驗: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決定話語權
歷史反復表明,軍事力量在國家間的戰略博弈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從馬漢的“海權論”到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這些經典理論都深刻揭示了軍事力量對國家戰略地位的影響。二戰后的東京灣,當麥克阿瑟的密蘇里號戰列艦橫亙天際時,日本經濟奇跡在艦炮陰影下只能低下高傲的頭顱。這一場景生動地展現了軍事威懾對國家命運的深刻影響。在新世紀的美俄戰略博弈中,俄羅斯盡管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甚至不及中國的廣東一個省,但俄羅斯憑借“戰斗民族”敢戰善戰的特質,憑借其6000枚核彈頭的威懾力量,仍讓西方政客在制裁清單上反復權衡利弊。這說明,軍事力量不僅是國家生存的保障,更是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贏得話語權的關鍵因素。
(三)軍事威懾與和平共處是辯證統一的
軍事實力也好,軍事威懾也罷,并非僅僅為了戰爭,有時更是為了維護和平。當然,這一點對于帝國主義和美國霸權主義來說除外。美國保持強大的軍力和威懾力,其本性決定了是為了掠奪、屠戮和戰爭。正如筆者以前所言:“以戰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忍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以斗爭求和解,則和解存;以妥協求和解,則和解亡。”在國際政治的叢林法則中,只有具備強大的軍力和威懾力,才能在談判桌上贏得尊重,才能在危機中掌握主動。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同時也不斷加強國防建設,提升軍事威懾力,當然也不排斥必要時的自衛反擊。這并非是為了發動戰爭,而是為了在大國博弈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二、科技革命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的新引擎
(一)科技革命重塑軍事格局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軍事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5G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正在重構戰場的神經中樞,改寫戰爭的規則。無人機作戰、網絡戰、電磁戰等新型作戰方式的出現,使得軍事對抗的維度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復雜。在此背景下,軍事威懾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傳統的軍事力量對比不再僅僅是兵力、火力和裝備數量的簡單比較,而是更注重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誰掌握了前沿科技,誰就能在軍事威懾中搶占先機。
(二)中國軍事高科技的崛起
近年來,中國在軍事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提升我們的軍事實力和軍事威懾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兩彈一星”鑄就的戰略盾牌,到東風快遞構建的戰略威懾力,中國在核威懾和導彈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中國在新型戰機、高超音速武器、電磁炮、激光武器等前沿軍事技術上不斷取得進展,“六代機”的成功試飛、“非核氫彈”的成功試爆等成果,預示著中國正在引領軍事技術的未來。這些成就不僅提升了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戰略威懾力。
(三)高科技賦能軍事威懾的路徑
高科技賦能軍事威懾的關鍵在于實現軍事與高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大軍事高科技研發投入,鼓勵創新,推動前沿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軍事行動和軍事指揮決策的效率和精準度,利用5G技術實現戰場信息的高速傳輸和實時共享。另一方面,要注重軍事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既懂軍事又懂高科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科技對軍事威懾的賦能作用,使軍事威懾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戰略思維引導并作用于綜合國力與軍事威懾力
(一)綜合國力與軍事威懾的辯證關系
軍事威懾能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國家的綜合國力緊密相關。經濟實力是軍事力量的物質基礎,科技水平是軍事現代化的關鍵支撐,外交能力則是軍事威懾的外交延伸。只有將綜合國力與軍事威懾的其他要素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戰略合力。中國在發展軍事力量的同時,始終注重經濟建設、科技創新和外交布局。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軍事建設提供物質保障,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軍事力量的科技含量,通過外交手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這種協同發展的戰略思維,使中國的軍事威懾力在綜合國力的支撐下不斷壯大。
(二)戰略威懾體系的構建
構建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戰略威懾體系,是提升國家綜合威懾力的關鍵。軍事威懾是戰略威懾的核心,但并非唯一手段。經濟威懾、外交威懾、輿論威懾等手段同樣重要。在經濟領域,通過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提升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從而增強經濟威懾力。在外交領域,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多邊合作,建立反霸統一戰線提升外交影響力,為軍事威懾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在輿論領域,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并適時發出中國聲音,提升國家形象,增強輿論威懾力。只有將這些手段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戰略威懾體系,才能在大國博弈中占據主動。
(三)戰略思維與戰略布局
在大國博弈中,戰略思維和戰略布局至關重要。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但這絲毫不排斥中國在大國博弈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與積極的攻勢行動。相反,中國通過積極的戰略布局,通過主動的攻勢行動,不斷提升自身的戰略地位。在軍事領域,中國加強國防建設,推進軍事現代化,提升軍事威懾力,先機戰略預置和戰略造勢;在經濟領域,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在外交領域,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國際影響力。這種全方位的戰略布局,使中國在大國博弈中既有戰略定力,又有戰略主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未來展望:軍事威懾與大國博弈的走向
(一)軍事威懾的未來趨勢
隨著高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軍事威懾的未來趨勢將更加復雜和多元。一方面,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使軍事威懾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高超音速武器、電磁武器、激光武器、網絡武器等新型武器裝備的出現,將使軍事威懾的形式更加隱蔽、快速和高效。另一方面,軍事威懾的范圍將更加廣泛,不僅局限于傳統的陸、海、空領域,還將拓展到太空、網絡空間、電磁頻譜等新興領域。在這一背景下,各國將更加注重軍事威懾的綜合性和多層次性,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戰略威懾體系,提升自身的戰略威懾能力。
(二)大國博弈的走向
大國博弈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其發展走向取決于多種因素。從軍事角度看,各國將更加注重軍事威懾力的建設,不斷提升軍事力量的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時,各國也將更加注重綜合國力與軍事威懾的協同,通過經濟、科技、外交等手段提升自身的綜合威懾能力。從國際形勢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秩序的深刻調整,大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將更加復雜。一方面,各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存在共同利益,需要加強合作;另一方面,各國在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分歧,競爭仍將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大國博弈將更加注重戰略平衡和戰略穩定,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通過軍事威懾維護自身利益。
(三)中國的戰略選擇與責任擔當
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在大國博弈中,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將繼續加強國防建設,提升軍事威懾力,但這種威懾并非是為了發動戰爭,而是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同時,中國也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中國將繼續倡導多邊主義,加強與各國的合作,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在軍事領域,中國將繼續推進軍事現代化,提升軍事威懾力,但這種威懾將始終以防御性為主,不會對他國構成威脅。中國將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我國發明顛覆性軍事“黑科技”!成本幾毛錢,單兵可封鎖整條街!
2025-03-19中國雷霆宣言:臺灣海峽全面軍事管轄,外艦“自由航行”時代終結
2025-03-1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