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市井巷陌中“小人物”的互相吹捧不過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如同街頭巷尾的俚語段子,雖顯粗鄙卻無傷大雅。但在互聯網技術的催化下,這種小范圍的非理性追捧逐漸異化為具有組織性、攻擊性的“飯圈文化”。從選秀節目中粉絲為偶像“倒奶打投”的荒誕,到體育賽事中“飯圈化”應援引發的公共秩序混亂,從網絡平臺上的控評刷榜到現實中的圍堵機場,這種以“圈層”為名的集體癲狂,正在解構社會評價體系的根基,將公共空間異化為充滿戾氣的角斗場。
一、解構“飯圈”的權力密碼
1. 算法繭房與群體極化的共謀?;ヂ摼W平臺通過精準的算法推送,將具有相似審美偏好或價值取向的個體包裹在信息“回音壁”中。這種技術賦權看似滿足了小眾群體的表達需求,實則通過數據篩選構建了封閉的認知系統。當“圈層”成員長期沉浸在同質化信息中,其認知邊界不斷收窄,最終形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他性思維。正如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所言:“技術正在創造一個超真實的擬像世界,人們沉溺其中卻誤以為觸摸到了真實。”
2. 資本操控下的情緒經濟。“飯圈”經濟的本質是資本對情感的貨幣化收割。經紀公司與平臺通過制造“人設”、操控輿論,將粉絲的情感投入轉化為可量化的流量數據。從“集資打投”到“CP營銷”,從“代拍產業鏈”到“黑紅營銷”,每個環節都暗藏著精密的商業算計。這種將情感價值異化為資本增殖工具的邏輯,使得“飯圈”成員在無意識中淪為商業機器的“數字勞工”。
3. 去中心化時代的權力幻覺。在傳統社會結構中,“小人物”因缺乏話語權而處于邊緣地位。但互聯網提供的虛擬舞臺,讓個體通過極端化表達獲得存在感。當“噴子”通過互相吹捧、辱罵獲得流量獎勵,當“水軍”通過控評收割經濟利益,這種扭曲的“權力幻覺”催生了畸形的身份認同。正如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所揭示:人們通過表演建構自我形象,而“飯圈”文化正是一場集體參與的荒誕戲劇。
二、公共性消解的三重危機
1. 價值共識的崩塌。當“顏值即正義”“圈子文明”“黑紅也是紅”等扭曲價值觀甚囂塵上,社會賴以運轉的道德共識面臨瓦解。某流量明星被曝偷稅漏稅后,其粉絲竟以“繳稅是公民義務”為由要求法律豁免,這種價值混亂折射出“飯圈”文化對法治精神的消解。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沒有成就的中老年、部分青少年將“飯圈”邏輯帶入現實,出現““為圈子人抬轎子”為偶像打架斗毆”“因觀點分歧校園霸凌”等極端案例。
2. 公共理性的萎縮。健康的社會需要多元聲音的理性對話,但“飯圈”文化將公共討論異化為站隊廝殺。在影視作品評論區,任何批評性觀點都可能招致粉絲的集體謾罵;在學術爭鳴中,不同見解常被貼上“不愛國”“沒文化”的標簽。這種“二極管思維”不僅扼殺思想創新,更使公共領域淪為情緒宣泄的垃圾場。
3. 社會信任的瓦解。當“控評”“洗白”“黑公關”成為行業潛規則,公眾對媒體、企業和政府的信任持續流失。某品牌因選用爭議藝人代言導致股價暴跌,反映出資本與粉絲共謀制造的“信任泡沫”正在破滅。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這種信任危機正在向代際傳遞——年輕一代對權威的天然質疑,很大程度上源于“飯圈”文化對主流價值的解構。
三、重建公共性的治理路徑
1. 技術治理。平臺算法不應成為“信息封建主義”的推手。需建立算法倫理審查機制,強制公開推薦邏輯,設置“反沉迷提醒”和“價值觀過濾”系統。如歐盟《數字服務法案》要求平臺披露算法運作原理,我國亦可探索“算法透明度認證”制度,將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納入統一監管框架。
2. 經濟重構。針對“飯圈”經濟的寄生性特征,需建立“文化企業社會責任評級”制度,對縱容粉絲互撕、數據造假的平臺實施“一票否決”。同時推行“藝德保險”機制,將明星違法行為與經紀公司經濟利益掛鉤,倒逼行業自律。對于“代拍”“黃牛”等灰色產業鏈,應聯合公安部門開展常態化打擊。
3. 教育革新。在互聯網上對朋友圈進行審核,通過刪除、屏蔽、提醒等方式維護正確,在學校教育中增設“媒介素養”課程,通過案例教學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北京某中學開展的“網絡言行模擬法庭”實踐表明,當學生理解“鍵盤暴力”的法律后果后,網絡罵戰參與率下降63%。更重要的是重建家庭教育的價值引導,避免家長將“飯圈”行為美化為“為愛發電”。
4. 法治護航。現行《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規定》需進一步細化,明確“惡意吹捧”“惡意營銷”“數據造假”的認定標準??山梃b日本《輕犯罪法》對網絡騷擾的嚴懲條款,對組織化、規?;?ldquo;飯圈”攻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建立“黑名單共享機制”,實現全網聯合懲戒。
在祛魅中重建文明共識。治理“飯圈”亂象絕非簡單的“堵”與“疏”,而是關乎文明形態的深層變革。當我們在短視頻平臺目睹少年為偶像絕食時,在微博熱搜看到“祖安文化”肆虐時,更需清醒認識到:這場看似娛樂化的狂歡,實則是技術異化、資本僭越與價值迷失的合謀。重建公共性,需要技術向善的自覺、資本守正的底線、教育鑄魂的耐心,更需要每個個體對“理性對話”的價值重估。唯有如此,方能讓互聯網回歸“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在數字時代保有尊嚴與溫度。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愛國者;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發布,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