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東進軍外賣,有人評價說劉強東在這場商戰中用的不是商業思維,而是政治思維。表面上看,商戰中的劉強東是在算經濟賬,但仔細看,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算政治賬。他一直緊跟著國家的政治“痛”點,如百姓就業穩定問題、行業壟斷問題、共同富裕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商人社會責任感問題等。
食品安全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然而在外賣行業,經常會曝出“幽靈餐廳”“劣質食材”等新聞,時間一長,消費者就對食品安全降低了信任度。劉強東看到了這一社會痛點,他“殺”入這個行業后,立刻規定入駐商家必須有實體門店,各方資質都要嚴格審核。有人評論說,京東此舉不僅能提升自己平臺的外賣品質,還幫國家層面和消費者層面解決了部分食品安全問題。
規定入駐商家必須有實體門店,用意顯然是打擊“幽靈餐廳”(準確地說,“幽靈餐廳”不是“堂食”所在,并非“餐廳”,只是外賣食品制作所)、防范“劣質食材”。
誠然,有實體門店,顯然便于監管。然而事實上,即便是有實體門店的商家,也不能排除“劣質食材”的存在。京東規定入駐商家必須有實體門店,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無實體門店的外賣生意,卻可能會推高實體門店的租金,繼而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也就是說,京東進軍外賣,打破了外賣行業壟斷,卻無意中“摁下葫蘆浮起瓢”,刺激出了另一種變相壟斷-----“門店壟斷”、外賣制作壟斷。
本來,外賣與傳統堂食的最大不同,便在于沒有對實體餐廳的依賴,也就是說食客可以省下“租地吃飯”的租金。而一項“入駐商家必須有實體門店”的規定,卻把食客打回到了原點-----不在實體店就餐,卻還不得不迂回承受堂食店面租金。
“幽靈餐廳”其實也有“實體”,其所謂“幽靈性”只在于其制作場所沒有注冊備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而已;同樣,“劣質食材”也不會因為有實體門店而自動禁絕。打擊“門面房壟斷”,助力共同富裕,不能對地處背街小巷的外賣制作場所實施一棍子打死、一刀切禁絕,而是有必要盤活門面房之外一切經營空間等生產要素,稀釋門面房業主的壟斷性房租收入,降低門面房租金在外賣食品中的成本比重,讓更多房主獲得房租收入,讓外賣行業解決更多就業,形成充分競爭,切實改善民生。
從根本上說,外賣品質的提升,不在于有沒有實體門店:離開嚴格的市場監管,有實體門店的商家也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而只要市場、衛生等部門實施嚴格監管,比如,嚴格要求“幽靈餐廳”注冊備案,嚴格審核各方資質,實施“明廚亮灶”之類日常死看硬守,常態化予以明察暗訪,甚至動用社區志愿者等力量廣泛參與監督,食品安全問題一定有望得到解決。
(作者:陶余來,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