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企改革大招頻出。官方定調今年“承上啟下的攻堅之年”,顯然要干大事了。
最近種種跡象表明,央國企正在加速合并重組,大動作不斷:
7月11日,中航電測收購成飛集團,并購規模高達百億之巨;
8月30日,東航宣布吸收合并一二三航空;
9月2日,中國船舶擬吸收合并中國重工,南北船合并,兩大超千億市值公司“合體”,并購交易規模為A股近十年之最;
就在同一天,中國保變電氣同中國電氣裝備進行業務整合;
9月5日,國泰君安擬吸收合并海通證券,直接改寫頭部券商格局;
9月8日,鹽湖股份同五礦集團組建中國鹽湖集團,注冊資本高達百億,又一家巨無霸浮出水面
……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涉及央企重組整合。要知道,央國企在中國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去年總營收超80萬億,貢獻了近七成的GDP。
縱觀歷史,央企整合從來都是歷史的風向標,分分合合,都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和需要。一個從“分”走向“合”的時代,正在強勢到來。
為何國家要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隨后央國企改革政策不斷加碼?
為何加速推進國央企重組,成為大變局時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突破口”?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正在加速推進的央國企改革,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
繼“中國神車”之后,“中國神船”也要來了。
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兩大千億級旗艦上市公司擬合二為一,這條爆炸性的消息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雖然同屬于全球最大造船集團——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但這兩家原本“一南一北”,形成競合關系,其整合歷程堪稱一部濃縮的國企改革史。
1982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成立,簡稱中船總公司。1999年,在國企改革的大潮中,中船總公司被一分為二,從一家部級國家機關變更為兩家企業:
長江以南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南船”,擁有上市公司“中國船舶”;
長江以北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北船”,擁有上市公司“中國重工”;
2019年,“南北船”兩大集團實施聯合重組,巨無霸中國船舶集團就此誕生。如今,中國船舶集團再次進行資產整合,中國船舶擬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兩艘“巨輪”終于合并。
“中國神船”的誕生,與“中國神車”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能不能再次創造資本奇跡?
10年前,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宣布,雙方以南車換股吸收北車的方式進行合并,成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隨后,中國中車股價連續漲停。2015年4月,合并獲得審查通過后,股價再次暴漲。短短半年時間,因為合并重大利好,股價翻了近10倍,從4塊多漲到近38元。
中國中車,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神車”。350高鐵——復興號,就是中國中車設計建造。
從中國中車的案例上,可以窺見央國企合并的運作和關鍵目標。
目前,中國中車的發展早已不止于高鐵。風力發電機銷量穩居國內第一、儲能裝備2023年中標量排名國內第一、汽車減振及輕量化銷售規模全球第三……以軌道交通裝備為重心,中國中車還“跨界”把高鐵技術拓展到其他領域。
通過合并做大做強,再進一步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中車模式的精髓。
由此,不少網友也對“中國神船”寄予厚望,甚至開始“腦補”未來更多的央國企會不會也進行合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西飛、沈飛和成飛合成“中國神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合成“中國神油”,五大發電集團可能合成“中國神電”,還有運營商合成“中國神通”……
從央國企合并的大動作來看,各類大“神”的陸續誕生,不是沒有機會。
比如,整合重組后的中國鹽湖集團,注冊資本100億,就被戲稱為“中國神湖”,納入了五礦集團的旗下,其股權結構擬為:中國五礦持股53.00%;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持股18.73%;青海國投持股28.27%。
要知道,鹽湖股份的戰略資源優勢相當豐厚,是目前國內控制鹽湖鉀鋰資源最多的企業。近年來已擁有500萬噸/年鉀肥生產能力,占到國內市場35%左右;擁有4萬噸/年碳酸鋰生產能力,占到全國8%左右。此后,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有望大幅提速。
為了做大做強,央國企改革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合并潮”大勢已成。
2
為什么“分分合合”的國央企整合,再次走到一個合并的高峰?這跟當下國央企的發展階段,以及存在的弊端不無關系。
事實上,國企改革從最開始的“放權讓利”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今天的國央企,已經是“超級巨無霸”的存在。去年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為85.7萬億,相當于6個廣東的GDP。
從這兩年審計署的“經濟體檢”報告來看,央國企的“毛病”可不少。
2022年度,33戶重點央企存在會計信息不實的問題,單單收入就多計671.73億元、少計195.85億元,同時"資產管理混亂"現象突出,表現在資產不實、管理不嚴、違規運營等方面。前不久,審計署公布2023年度情況,22戶重點央企依舊存在會計信息不實、國有資產資金管理薄弱等問題。
簡單來說,這種“大而不強、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狀態,仍不符合國家對央國企的期待,也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此外,部分行業還陷入了“內卷式”的惡性競爭,利潤空間收窄,發展舉步維艱。
比如今年8月,《人民郵電報》就發文稱,基礎電信企業苦“內卷式”惡性競爭久矣。為了爭奪新增用戶,不少基層企業出現惡性價格戰、策反用戶、詆毀競爭對手等行為,同時競爭手段不斷翻新,屢禁不止。
央國企改革的持續推進,正是為了解決種種難題。國資委定調:
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合并重組,也成為這輪改革的新風向。
20多年前,中國各方面的技術條件尚未成熟,央國企“一家獨大”不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市場化競爭,因而很多央國企被一舉拆分。
如今,央國企的技術條件已經趨于成熟,但因為資源配置分散、業務領域交叉、重復投資等問題,從而陷入了“內卷式”惡性競爭的泥潭。
分開是為了發展,合并也是為了發展。
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合并重組前,其財報曾多次提及——“消除和避免中國船舶與中國船舶集團控制的其他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同業競爭”。可見,兩艘“千億巨輪”合并,正是為了減少“內耗”。
央國企合并重組,影響極為深遠。
3
除了避免“內卷”“內耗”外,央國企合并重組,還有一個共同的關鍵目標——加速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當前的全球化,出海已經成為必答題。這既是產業升級的需求,也是產能外溢的結果。然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波動以及國際市場復雜性,讓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
此時的央國企整合,也是希望集中力量拿下海外市場,而不是在墻內自家“兄弟相爭”。
早在2018年,“中國神車”就針對海外無序競爭,制定了一份名單,未進入名單則不允許進入市場,多次強調在國際市場中要做到“一個中車,一個核心”。
當前,央國企出海正迎來一個關鍵的加速期。
據新華財經報道,2023年央企境外投資同比大幅增長15.5%。中國跨國公司100強當中有38家為央企,平均跨國指數為13.2%,同比上升0.66個百分點。
其中,基建業務表現突出。在2023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23年全球承包商250強”榜單中,9家中國企業進入榜單前10強,其中7家為央企,分別是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冶科工、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央企在TOP 10中占據70%。
在未來的中國“出海大軍”中,央國企顯然是“定海神針”式的核心力量。
4
目前,經過布局與優化,中國國有資本已在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進一步集中。
鞍鋼與本鋼重組、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重組、中國電科與中國普天重組,新組建或接收中國星網、中國稀土集團等8家中央企業……目前,央企涉及重要行業、關鍵領域的營業收入占比達到了70%以上。
下一步,央國企改革還會指向哪些關鍵領域發力?
種種跡象表明,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的央國企,是最值得關注的三大板塊,可能會有持續的大動作。
當前,中國正在瘋狂儲備物資,未雨綢繆、應對全球變局:計劃將糧食自給率從65.8%提升到90%,原油從“每天平均新增儲備90萬桶”到“今年內新增儲備10億桶”,天然氣目前儲備量150億立方,預計到2025年達到550億立方……
大國博弈,背后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央國企改革落子何處,牽引著天量資源和財富的走勢,也是看懂國家布局的關鍵線索。
作者: 碎葉冬青;來源: 智谷趨勢微信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