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朝陽溝》,重新品讀王銀環的“千條路我不走選定山區”的正確選擇,對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文藝創作的方向都有著重要啟示。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理想比共產主義的理想更偉大,沒有任何一種感情比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感情更崇高,而《國際歌》就正是這種理想、這種感情的一個集中的深刻的表現。
伊莎白老人家活了108歲,可謂不是一般的長壽了。老人家走的消息,也讓我的心里受到不小的觸動。老人家當年接受國家友誼勛章的時候,我內心里也是為老人家感到高興。
我們超額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第四個五年計劃一九七五年也將勝利完成。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一九七四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一。
有人統計,新中國的開國將帥共有1614位,其中,元帥10位、大將10 位、上將 57 位、中將 177 位、少將1360位。在這1614位開國將帥中,活到甚至超過百歲的,至今已有十幾位。
這里說的毛澤東的“先見”、“高見”,是較之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說的,其實作為一場戰爭,這就夠了。
“共同途”的意思,他原來不懂,后來終于明白。他與鄧稼先雖然做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但在對祖國的情感上面,其實一直都是同道中人。過去如此,現在如此。
那燎原的熊熊烈火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中燃燒,那跨越近代歷史舞臺上演的每一幕都給我們留下無盡的啟示,只有回顧紅色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走的踏實,看的更遠。
在國家危亡最后關頭奮力一搏的決心,特別是普戈和阿赫羅梅耶夫元帥自殺殉國,氣節壯烈,令我震撼,令我欽佩,我的一位同門師兄弟便是由此取“普戈”名字中的“戈”作為自己筆名。
《朝陽溝》主人公王銀環所代表的千千萬萬青年學生奔赴農村支援農業建設的道路,在當時乃至今天意義特別重大,對新農村建設和當代大學生擇業都具有指導意義和重大啟示。
日本侵華731部隊一個年輕的隊員,當時他只有14歲,被日本人抓到中國哈爾濱。后因為年紀小,免于起訴。14歲的少年,受了驚嚇和刺激,那段恐怖的經歷他一輩子都不能忘。
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光明燦爛的希望》為題,報道了鞏義縣回郭鎮社隊的企業情況。
甫經建黨,中國共產黨就非常重視歷史文獻的保存和敵我雙方資料的收藏。從《六大以前》《六大以來》以及至今一百年的歷史文獻都有非常完整的檔案文獻記載。
毛澤東說:“我下臺了,沒有到前線去。葉劍英同志陪我參加會議,挨批后,又陪我騎馬回到瑞金。我和劍英同志住在大柏地時,兩人還對了一首詞。我吟了一首,他吟了一首。”
主席最早跟我講總理的問題是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中央開批林整風匯報會,總理在會上有個發言,總理講前六次路線斗爭,從陳獨秀到張國燾,到解放以前。
因為某種機緣,余涅獲得了毛遠新老師撰寫的《張鐵生的答卷》一文。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后,發表在這里,以饗讀者。題圖與文中照片為余涅所加。
一個王朝要長治久安,必須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太祖高皇帝一統四海建立基業,其次是選擇接班人保證“第二代”平穩過渡,形成歷史慣性。
而能夠實現這一點的原因并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蘇聯承諾,而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表現出的實力。
我在聽你們發言的時候,感覺到你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各位的發言有很多亮點。所以,對于未來進一步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我看好你們!
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不容任何人任何勢力否定抹黑這個歷史。
前幾年被外國情報機構收買,出賣情報的間諜案觸目驚心。這些間諜身在高處,為了利益不惜出賣國家和軍隊,使國家和軍內某些尖端項目處于無秘密可言狀態!
4月15日下午,派汪東興到朱璉住處看望并傳達指示:針灸是中醫里面的精華之精華,要好好地推廣、研究,它將來的前途很廣。
建國后,羅榮桓很少去找毛主席,因為他知道毛主席日理萬機,比較繁忙,他怕打擾毛主席。但有一次,他卻不得不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鄧穎超同志和朱旦華同志為我們樹立了兩面極好的“鏡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經常照照自己才好。
不能不承認,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豐富,未能填補一些人思想上的空虛和精神上的失落,對金錢的追逐和對享樂的向往,使人們失去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