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個社會主體(包括企業、大學、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等等),究竟應該以本土人才為主建構干部隊伍,還是以‘海歸派’為主建構干部隊伍?”
以販賣臣妾主義著稱的某大V,有點按捺不住地跳將出來,指責她“明顯越線了”,甚至揮拳擼袖地要她道歉。
這種不顧別人講話的語境和上下文,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做法,惡化了網絡輿論環境,把復雜的問題變成了簡單的政治表態,阻止了條分縷析的討論,的確很令人討厭。
作為一種脫稿的即興發言,董明珠的話,不是很嚴謹,可以不這么說,但鑒于這不過是在公司內部,就公司自身的人事政策提出自己的判斷,所以也不存在道歉不道歉的問題。
至于這個大V就此指責她損害了“國家相關政策的嚴肅性”,甚至指責她破壞“海歸群體的聲譽”,就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二
董明珠之所以用如此強烈的語氣談到“海歸派”,是因為晚近四十多年來,“海歸派”在某種心照不宣的氛圍中,的確在許多領域、許多部門享有優先權,而這種優先權,客觀上構成了對本土人才的歧視與壓制。
這種“心照不宣的氛圍”,就是精英集團由于近代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所造成的心理積淀,以及出于八十年代后看到西方五光十色的消費社會時所產生的失敗主義情緒,就把西方視為“文明”、“先進”的“彼岸”,而“海歸派”由于在西方接受了“洗禮”(如果不是鍍金的話),自然就頭戴光環,通體燦然了。
舉一個例子。
新世紀初時候,北大曾經起草了一套“改革方案”。規定:一半以上的工作崗位,要留給“海歸博士”,不能用英語講課就不能在北大任教,北大自己培養的博士不能在北大任教……,等等。
“改革方案”曝光后,引發激烈討論。
有批評者指出,按照這樣的方案,則若干年后,北大所有的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助教等,將都是“海歸博士”,北大自己培養的博士則只能去中國本土的二、三流大學任教,北大將完全蛻變成一所美國的“殖民大學”。
幸運的是,由于反對聲音太大,這套方案最終沒有通過。
但提出這套方案本身,已經折射了“海歸派”一直以來享有多么不可思議的優先權。
董明珠的發言,有一點矯枉過正,但她其實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中國各個社會主體(包括企業、大學、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等等),究竟應該以本土人才為主建構干部隊伍,還是以“海歸派”為主建構干部隊伍?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要不要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如何確保各領域的骨干以及未來的領導階層對中華文明有最基本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認同?如何確保并延續中國的文化主體性?
提出這樣的問題,和繼續學習西方先進的、好的東西,和“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及吸引海外人才歸國服務等等,并不矛盾。
我想,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值得討論的,而張牙舞爪地要求“道歉”,不過是一種攪局,也反映了當西方漸失光環時,輿論界及其他領域中的“臣妾”心中的焦慮。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