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畢既濤,中部戰區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導彈技師,從軍二十六載,他依舊鉚在戰位、潛心研究。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三等獎1次,榮獲“戰區陸軍優秀共產黨員”“集團軍保障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朔漠烽煙,激戰正酣。導彈拖著尾焰劃破天際,畢既濤緊盯指揮屏,紅色目標光點被逐個湮滅,緊繃的指節才隨之舒展。營長拍著他的肩膀贊嘆:“老畢’號脈’的導彈,從來沒掉過鏈子!”
這份從容的背后,是畢既濤持之以恒的堅守與鉆研。扎根軍營二十六年,他從導彈射手起步,潛心鉆研各型導彈,最終成長為既能戰又能修的“多面手”。
部隊數次換裝,主戰裝備更新迭代,他每次都鉚在戰位從頭學起。某型戰車列裝后,維修保障停留在理論階段,出了問題不敢動,有了故障不會修,依靠廠家技術支援周期又太長。畢既濤心里清楚,部隊遂行任務復雜多變,故障不會按教科書“出牌”,能救命的永遠是“現場力”,掌握必備的維修技能必不可少。
“實戰不會給你翻手冊的時間,更等不來廠家支援。”為了盡快縮短戰斗力生成周期,畢既濤帶領攻堅小組成員對照理論學、拿著零件看、盯著問題研,把廠家替換下來的報廢電路板搬回宿舍,在桌上搭起臨時工作臺。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僅用3個月就啃下新型裝備的“硬骨頭”,并培養出了8名獨立排障“多面手”,導彈系統應急處置效率提升80%。
從青春少年到兩鬢微霜,變的是裝備型號,不變的是向戰為戰的堅守。畢即濤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定海神針”,是在與故障的千百次交鋒中淬煉而成,最終將自己鍛打成裝備最可靠的“保險絲”。
作者:于曉濤 詹奕坤 樊厚洪 袁科堯;來源:中部號角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