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西方史學界一談起二戰,腦中浮現的就是蘇德戰場的慘烈、諾曼底登陸的激烈、太平洋戰場的悲烈,而鮮談中國戰場的壯烈。即便談起中國戰場時,又更多強調置日本法西斯于死命的美國那兩顆原子彈和蘇聯出兵遠東的意義,而鮮談中國軍隊14年抗戰的決定性意義。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到底如何?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到底如何?該正本清源啦!身為中國人,我們為中華民族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做出的貢獻感到驕傲和自豪。
提起蘇聯共產黨,人們總是會想到這樣一個頗為吊詭的過程:當擁有20萬黨員時,蘇共取得了十月革命成功;當擁有200萬黨員時,蘇共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而當擁有2000萬黨員時,蘇共卻轟然倒臺,蘇聯也不復存在。撇開其他原因不談,蘇共黨員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的變化一定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內容提要】高尚全先生指責我國學者批判新自由主義是反對改革,反對鄧小平。需要指出的是,他所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鄧小平和黨中央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全相悖。他錯解恩格斯和鄧小平的有關理論觀點,借以否定我國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同時,他又宣揚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他將前者貶之為“國家社會主義”,與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相比擬;將后者贊之為“人民社會主義”。他主張改革就是由前者過渡到后者。本文對高先生的理論觀點進行系統評析。
最近,有一個訪問俄羅斯的代表團帶回來一份材料《撒切爾夫人談蘇聯解體》,很值得一讀。全文不長,抄錄如下:
1991年11月,一批蘇聯煉油和石化專家出訪美國休斯敦,參加美國石油學會的會議。會議邀請的演講嘉賓是一年前才卸任的英國原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有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以事實為依據、敢于說出事實真相的勇氣和正氣,及時發現和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中的失誤、工作中的缺點,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同志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運用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際,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如: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走群眾路線,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實行共同富裕;價值法則是偉大的學校等。在研究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些探索和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當然,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探索的成果難免有其歷史局限,其中的教訓也需要反思和汲取。
“生活中有好多好多會議/都可以省略/但這個會議萬萬不可……/開會原本是路途之上很重要的事情/只是有些弄不清楚/哪個會議的意義/能夠是又深又遠/因為意義這個東西/要事后很久很久/才能知道。”—— 一位詩人寫在遵義·代題記
從剝削關系而不是統治權力的角度來解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本身就已經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立場上才可能得出的結果了。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解讀維度來說,剝削及其內在機理是一種基礎性的理論層次,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在這一理論層次上也的確展開過非常精彩的理論耕耘。但列寧之后,西方學界的不少學者便不太樂意從剝削的角度來談論資本主義了,這種傾向自二戰之后變得愈發強勁。且不說像米歇爾?阿格里塔、杰?阿瑞基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色彩不濃的學者,即使是像保羅?斯威齊這樣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自居的學者,實際上也不自覺地放棄了剝削
在我國城鎮化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一些地方悄然出現了“非轉農”現象,與通常“農轉非”的城鎮化趨勢相反,部分人希望將城市戶籍轉為農村戶籍。類似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例如杭州市濱江區馬虎村20余名大學生要求將因上學轉出的戶口轉回農村,浙江桐鄉市一年出現52例跨省“非轉農”事件等。浙江的臺州、義烏等地還專門出臺相關文件來應對這類問題。另外一個趨勢相關趨勢也引人關注,那就是我國農民“農轉非”的意愿越來越低,最近央視新聞1+1的報道稱有90%的農民不愿意放棄農村戶口,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多次調查也顯示,有75%以上的進城農民
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很高的修養。經史子集,稗官野史,他幾乎無所不讀。二十四史,約四千萬字,他通讀了,還寫了大量批語。資治通鑒,他讀了十七遍。這是專業的史學家和思想史家也很少能做到的。在中國的古代文化問題上,他擁有很充分的發言權。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