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的“春在堂”
春天已經(jīng)回到人間,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來,詩人騷客留下無數(shù)詠春名句,諸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春江水暖鴨先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等等。清代大儒俞樾的書齋“春在堂”,就源自于他詠春的詩句。
俞樾(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授編修,后任提督河南學政。中年罷官后,一心治經(jīng)學,曾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德清清溪、歸安龍湖等書院。主持杭州詁經(jīng)精舍,授徒多人,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即出自其門下。由于著作等身,聲譽日隆,不少書院都慕名請俞樾授課,一時“門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他博覽四書五經(jīng),旁涉稗官雜流,為一時儒學之宗,聲名揚于海內(nèi)外。其治學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經(jīng)學、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以及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領域。其學問博大精深,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學子和研究者的尊敬和學習。著有《春在堂全集》,計500多卷。
俞樾的書法
俞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舉人。道光三十年他30歲,進京參加進士復試。這年復試的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詩,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深得主考官曾國藩賞識,曾贊:“此與‘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宋祁詩)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俞樾于是名上金榜,賜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土。在封建社會,“金榜題名時”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俞樾當然對此銘記在心。以后他罷官僑居蘇州馬醫(yī)科巷,營筑庭院“曲園”,在為書齋起名時,他有意從那句使他發(fā)跡的“花落春仍在”中,摘取“春在”二字,定齋名為“春在堂”。一來紀念往昔輝煌起點,二來表示自己雖罷官——“花落”,但志不衰——“春在”。俞樾自稱這段生活是“閉戶曾窮皓首經(jīng)”。自云“雖名山壇坫,萬不敢望,而窮愁筆墨,倘若有一字流傳,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則無賴之語,聊以解嘲,因顏所居曰‘春在堂’。”可知春在堂據(jù)“花落春仍在”句演繹而來,俞樾還請他的“恩師”曾國藩書寫了匾額。
俞樾在“春在堂”中潛心鉆研經(jīng)學,審字義,辨通假,博覽群書,史稱他于諸子百冢,無不涉及;筆記雜說,信手瀏覽。他博學多才,故他教授的學生“蔚為通材”。他專心治學,不好聲色,《清代七百名人傳》述其”終身不肴食,衣不過大布,臥起有節(jié),保真持滿。故老而神志弗衰,讀書著作守常程,每競一歲,以寫定之書刊布于世。”
清大儒俞樾的春在堂
俞樾在“春在堂’中一生著述不倦,由于他“讀書著作守常程”,“臥起有節(jié)”,故年逾耄耋,而“神志弗衰”。享年85歲, 臨終前忽然叫其子拿來筆墨紙,寫了九首七言絕句,說:“今后兩百年的國家和世界大勢,都在這九首詩中了,第一首是總論,第二、三、四首是前一個100年,后面的五首是后100年。”說完就離開了人世。最后一首云:“天地原來張弛弓,略將數(shù)語語兒童;悠悠二百余年事,都付衰翁一夢中。”死后葬西湖三臺山東麓。
俞樾注重對子孫的教育,尤其是孫子俞陛云和曾孫俞平伯,他們也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專家。俞樾的治學態(tài)度和精神,通過家庭教育的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鑒于“曲園”多年失修,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聯(lián)合葉圣陶,顧頡剛等倡議重修。俞平伯在京聞之,興奮不已,乃獻出他珍藏的曾國藩所書“春在堂”手跡,以及李鴻章所書“德清俞太史著名之廬”的原件,經(jīng)重描制匾,完整如新。如今已成為蘇州的一大景致。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wǎng)【原創(chuàng)】)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