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象:智能汽車賽道的顛覆式崛起
在2025年上海車展的舞臺上,鴻蒙智行展臺成為絕對焦點。這一盛況的出現頗具戲劇性——就在3月底,某新能源車企因嚴重車禍引發全網關注,直接導致國家收緊智能駕駛政策。加速了國家對智能駕駛宣傳亂象的整治——禁用“L2.9”“自動駕駛”等模糊表述,嚴控OTA升級審批。公眾一度認為這場政策調整會遏制行業發展,卻未料到這恰恰是對行業亂象的精準整治。
部分企業長期以智能駕駛為噱頭,將用戶當作技術驗證的“小白鼠”,在華為開拓的技術賽道上盲目跟風,最終釀成多起安全事故。而華為憑借扎實的技術實力,成為政策調整后的受益者。中央電視臺不僅全程直播華為乾崑智能技術大會,更推出專題紀錄片展示乾崑4.0系統的卓越性能,這背后彰顯的是國家對真正具備技術實力企業的認可。在此期間,華為聯合11家車企發起“安全才是真智駕”倡議,成為政策收緊期唯一逆勢擴張的玩家。
在這場行業盛會中,中國頭部車企與奧迪等國際巨頭齊聚,共同為華為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點贊。奇瑞董事長尹同躍直言“我們就是第一,不存在第一梯隊”,展現出對華為技術的十足信心。曾經對華為愛理不理的車企,如今紛紛尋求合作,上汽通過高層溝通爭取尚界車型的量產資源,期望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
市場數據更直觀地印證了華為技術的影響力:曾瀕臨破產的賽力斯,在與華為合作后市值超越拒絕智能駕駛合作的廣汽,一躍成為新能源領域的領軍者。問界系列車型橫掃20萬-50萬高端市場,M8、M9等車型更是憑借超強智能輔助駕駛能力,重新定義消費者購車標準。
二、本質:跨界創新帶來的行業變革
華為的成功印證了那句商業箴言:“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者”。傳統行業長期存在思維固化問題,如同職場中的官僚主義,嚴重束縛創新發展。而跨界者往往不受既有規則限制,能夠帶來顛覆性變革。
回顧科技發展歷史,喬布斯從電腦領域跨界手機行業,用觸摸屏徹底顛覆傳統鍵盤設計,開創智能手機時代。如今,余承東帶領華為重演這一傳奇,通過“軟件定義硬件”的理念,重新定義智能汽車形態。鴻蒙智行汽車的智能底盤系統,能夠根據路況實時調整車輪動力分配,實現復雜路況下的平穩行駛。網絡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問界M9不僅在美式截停中成功脫困,更在雨天高速打滑時展現出卓越穩定性。
在安全性能方面,華為展現出絕對優勢。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實現行業斷層式領先,通過AI模擬極端路況對智能駕駛系統進行訓練,確保在暴雨、爆胎等突發狀況下依然安全可靠。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將安全保障延伸到電池領域,近百萬輛華為系汽車實現“零自燃”記錄,創造行業奇跡。
三、突破:五維安全體系的構建
華為構建起覆蓋“全時速、全方向、全目標、全天候、全場景”的五維安全體系,新增爆胎穩定控制、駕駛員失能輔助等創新功能。通過云端世界引擎完成6億公里L3級仿真測試,云端世界引擎生成1000倍于真實場景的極端數據,完成暴雨積水井蓋識別、連續減速帶平穩通行等魔鬼測試,技術冗余度遠超行業標準,確保系統在各種環境下的可靠性。
硬件層面,華為采用高強度材料與科學結構設計,保障車輛被動安全;軟件層面,激光攝像頭等先進傳感器實現30厘米以上障礙物的精準識別和技術避險。更令人驚嘆的是,車輛能夠根據氣象條件等自動判斷水位,主動駛出地下室避險,防水性能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華為將通信領域的“極限測試”文化注入汽車:192線激光雷達雨霧穿透力提升3倍,CAS 3.0系統對“開門殺”響應快至0.3秒,用350分的“超綱題”拉開與競爭對手的代差。
基于對自身技術的信心,華為推出單車最高600萬元的保障計劃,承諾承擔系統誤判導致的事故賠償。這種魄力贏得市場高度認可,保險企業紛紛降低華為系車型保費,形成良性循環。
四、啟示:創新驅動與自我革命
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長期堅持創新與自我革命的必然結果。從手機到光伏逆變器,華為始終以嚴苛標準要求產品質量,手機故障率降至蘋果一半,光伏逆變器憑借“軟件定義硬件”實現行業最低故障率和最高市場占有率。
傳統車企在燃油車時代的機械優勢,反而成為電動化轉型的包袱。奧迪與華為合作開發的PPC豪華燃油平臺車型(如A5L、Q5L),首次實現燃油車L3級自動駕駛,打破“油電智駕鴻溝”,正是傳統巨頭向“外行”低頭的縮影。 這樣,也讓華為能實現對其他智駕的降維打擊。
華為以“軟件定義硬件”重構汽車價值:
XMC數字底盤引擎:中央集中控制車身、懸架、轉向等七大系統,130km/h爆胎時0.2秒完成扭矩分配,車身偏移量控制在0.5米內。
鴻蒙座艙革命:MoLA混合大模型架構支持模糊指令交互,語音成功率提升至85%;激光投影2.0系統實現100英寸戶外影院,重構人車關系。
當問界M9單月訂單破5萬輛、賽力斯市值超越廣汽時,“含華量”已成市場硬通貨。消費者用腳投票的背后,是華為將手機領域的“用戶體驗至上”邏輯遷移至汽車:從自動泊車防臺階誤判,到暴雨天水位預警逃生,甚至通過座艙環境控制緩解暈車,細節創新直擊傳統車企盲區。
這種持續創新的動力,既源于企業內部的危機感,也來自外部競爭壓力。在美國技術封鎖下,華為將壓力轉化為突破動力,在多個領域實現自主可控。這不僅印證了“革命是硬道理”的發展邏輯,更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
華為的跨界實踐表明,打破行業壁壘、擁抱創新變革,才能激發市場活力。當傳統車企還在固守舊有模式時,華為用實際行動證明:唯有不斷突破自我,滿足消費者真實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場由跨界者引發的行業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也為中國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五、顛覆與被顛覆的永恒博弈
傳統車企的困境,恰如功能機巨頭面對iPhone時的茫然——打敗諾基亞的不是更好的鍵盤,而是對“手機是什么”的重新定義。今天,華為用“移動智能空間”的概念,正在完成對汽車產業的同樣革命。這場變革的深層動力,源自跨界者的“無知者無畏”:沒有歷史包袱,才能跳出路徑依賴;不受行業教條束縛,方可重構價值標準。
當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CEO靳玉志在乾崑技術大會上說出“每一個字節代碼都是中國工程師寫給未來的情書”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野心,更是一個時代對創新者的加冕。這場跨界顛覆的終局,或許正如尹同躍所言:“我們就是第一,不存在第一梯隊。”
六、革命是硬道理
華為,這位在汽車行業的“跨界者”,一入局便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汽車產業中掀起軒然大波,引發了革命性的變革。它憑借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與創新思維,首次引領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航向,重塑了產業格局。正因如此,國家絕不會因個別所謂智能駕駛汽車的事故,就輕易否定華為在汽車領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不會像倒掉洗澡水時連同孩子一并舍棄。
回首過往,汽車行業內部分人士長期抱殘守缺,思想僵化,使得整個行業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長此以往,消費者對該行業產品逐漸心生倦怠。然而,華為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有力地證明,只要企業具備足夠的創新精神,能精準洞悉并滿足大眾的真實需求,消費萎縮便絕非必然。這些年,華為推出的每一款產品幾乎都成為爆款,市場供不應求,便是最好的例證。
華為始終懷揣著深深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意識驅使它不斷自我革新,從而得以持續發展,不斷邁向新的高度。而我們中國能夠始終保持蓬勃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美國施加的巨大壓力。在美國的重壓之下,若我們不積極尋求自我突破,便極有可能被這股壓力所擊垮。如今,我們始終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正是在美國的壓力鞭策下,不斷突破自我,持續進行自我革命。
的確,“革命”才是推動發展的硬道理,它是企業乃至國家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舞臺上保持領先、不斷前行的關鍵動力。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共產主義之家”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