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數次“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想寫一篇紀念李先念老人家的文章,卻又無數次擱置。絕非手懶,只因我一想起他老人家,就禁不住思念萬千、心潮難平,實難動筆。
建國初期既沒有核武器、也沒有大規模生產常規武器的能力,一旦發生外敵入侵,只能通過“誘敵深入”才能發揮我軍游擊戰和人民戰爭的優勢,這必然對經濟建設帶來極大破壞。
在《紅色娘子軍》電影放映之前,優美動聽的紅色娘子軍連連歌早已經在廣播里響起。這部優秀的電影,這首紅色的歌曲激勵萬千民眾,永遠不要忘記血與火的青春年華。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向毛主席締造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的獻禮。6月17日——這個日子不知道是“巧合”和特別的選擇。
今人爭說當年事,盤古重開二度天。
“手中有沒有劍,和用不用劍,那是兩回事”。這句極其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話出自新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錢學森。
筆者前一篇評論“復旦傷人事件”的文章被“用戶投訴”了,今天換個角度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一代代共產黨人投身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用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為信仰信念注入新的內涵,鑄就了崇高精神。
正是中國共產黨超越其他一切政治力量,啟發覺悟中國人民,組織領導中國人民,點燃改天換地的烈火,在烈火中燃燒自己噴發沖天的光焰照亮前行之路,使中華民族走向浴火重生。
政府無力保護農民,在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沖擊下,農村又上演了土地兼并的循環,豪強地主和新興的工商資本相結合,對農民的盤剝更加嚴重。
2021年6月15日上午,電影《上甘嶺》主人公原型——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135團7連連長——95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張計發,走完了光輝的一生。
毛澤東首先把支部建在連上,在班排建立黨的小組,并在營團建立黨的委員會。同時,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現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近日,河南衛視端午節特別節目《端午奇妙游》火了,活得一塌糊涂,端午之夜驚艷海內外。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這才是河南文化和中國文化最美的樣子,也是應有的樣子。
如果柳青對他所出的那個時代不是出自內心的認同和擁護,是不可能寫出《創業史》這樣的作品的。《創業史》不是作家孤立“創造”出來的,是作家和時代共同孕育的果實。
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艾青、聶紺弩等一批文學新人,給白色恐怖下的文壇帶來了勃勃生氣。
在1941年華北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的大掃蕩中,五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和群眾安全轉移,一路將敵人引上狼牙山棋盤坨主峰,在彈盡糧絕后,跳下萬丈懸崖。
晚年的竺可楨對毛主席愈加崇敬。他深深感受到了新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認為這種成就的取得要歸功于毛主席的領導。
端午節有別名近30個,如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午日節、浴蘭節、菖蒲節、女兒節、龍舟節、龍日節、天中節、地臘節、躲午節、當五汛、解粽節、粽子節、屈原日、詩人節等。
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滴眼淚。又逢端午,遙祭屈原。一個人與一個節日、一種民俗關系如此之緊密,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人。
金色的相框中,“毛澤東”三個字遒勁有力……朱建軍家中有個“傳家寶”。這是1951年,他的外婆李秀英作為全國特級治淮勞模出席會議時,毛主席欣然為其簽名的。
全國黨員和廣大群眾都在學習黨史。作為黨的媒體,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要與黨中央的權威論述偏離得太多,以免誤導讀者。
2021年4月,在《推理與發現:考古紀事本末》的新書發布沙龍上,一位讀者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么不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
張文木:一點讀書心得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一以貫之而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第一個回答。
“離家”后的斯諾通過《西行漫記》,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中共領導人的信念堅定、艱苦樸素、樂觀向上、無我境界的形象,真實、細致、充分地展示給世人。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